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差评后有人被砍、有人被挂黄网...还能放心的消费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条是一名外国买家在亚马逊平台上购买了一家中国店的智能插座,使用后给予差评,并配发长篇评论细数该插座各种问题,之后遭到该店员工多封邮件轰炸,不断请求买家撤销差评;另一条是广州一女生使用“滴滴快车”后给了司机差评,之后竟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至某色情网站上,司机还配发编造的故事,称该女生是性工作者,致其手机微信不断遭到陌生人骚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红火,打车、外卖、购物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可是,新的消费方式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差评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类。一些商家或者个人为了生意更好,很在意网络评价信誉,遇到差评后,就会立即与客户沟通,请求更改评论。同时,也有一些商家或者个人在收到差评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一言不合,就挟私报复,令人愤慨!类似情况,此前也发生过:济南一用户通过“饿了么”平台订餐,因对送餐时间不满,给了餐厅差评并在评论中使用辱骂语言。两天后,竟然在自家门口遭商家持刀砍伤,造成5处伤口,缝合19针。这种给店家差评被报复而威胁到生命安全的情况并不稀奇,寄“裹尸布”、寄“大便”、寄冥币也时有发生,电话辱骂、短信炮轰、诅咒恐吓等就更是司空见惯了。

  尽管在上面的滴滴事件中车主已经被永久封禁,饿了么事件中商家也被做下线处理,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这种现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以后类似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说到底,这些商家之所以这么肆无忌惮,就是因为在当下,差评报复性行为多被解构成“闹剧”,而没有真正站在被害者人身权益的高度去审视。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方其实是大有可为的。一是平台方。既然差评有如此风险,从技术手段上说,难道不能将给予差评的用户“保护性处理”?比如从程序上差别化设计,让差评内容“卖家不可见”,或者单独开列匿名性的“用户差评榜”——既能达到警戒经营者的目的,又能保护投诉举报人的权益。二是执法部门。用户差评之后遭遇的报复性行为,其实已经跟“因何差评”没有多大关系,商家在丛林法则下选择的所谓私力救济,基本走的是威胁恐吓、人身伤害路线,遗憾的是,类似的报复行为很容易被地方执法部门界定为“小恶”,从而愈演愈烈。当然,对于买卖双方而言,恶意差评的顾客或以不当方式试图消除差评的商家,屡教不改者,也应该有相应的机制将其录入全行业黑名单。

  其实,因一些极端事件妖魔化商家或顾客都无益于问题解决,最终唯有靠相关制度的日趋完善。在线上服务或商品销售平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在评价机制等方面能最大程度平衡顾客与商家权益的平台必然会脱颖而出,赢得市场的肯定。当然,。

  你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正经的主播abby”的微信、微博,实时获取“财经静距离”和“辣扒财经”的视频音频节目。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