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台湾访学季回顾】韩月柳:感受、发现、将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啦啦啦

菌菌又带来一篇学员分享啦

跟着菌菌

 体验和发现公益的美



我们该如何去做社区营造

如何去借鉴台湾的模式

一起来看看

今天的这位学员怎么说吧!

学员介绍




韩月柳 



机构介绍


广州市增城区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 2011 年 3 月,是增城区首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增城首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广州市 5A 级社会组织, 中心扎根增城服务五年,致力提升辖区居民与小区的福祉。


目前在荔城辖区有 7 个小区工作服务站点,5 个学校服务站点,开展项目小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义工培育/小区营造),儿童成长服务中心(读写及感统),异地服务人员综合服务中心,反邪教服务项目,妇女服务项目(家暴防护),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 6 大服务项目及 13 个服务领域,并承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8 月 24 日至 9 月 2 日,我随着中国慈善联合会组织的“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台湾访学活动到台湾,就社区营造议题进行访学。整个访学过程由台湾社区重建协会的NICK团队(包括燕婷、佩蓁)负责协调。


整个过程大致为: 一天课程培训,五天为典型的乡村社区营造体验;一天为城市都会的社区营造体验;半天为上市企业开展的社区营造座谈,半天为访学心得座谈。随着日程的开展,我们有七天都在不同的饭店停留,每天到访不同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我参与最多的就是听学员谈当天访学的心得或者当事人机构服务以及游历的服务见闻,甚至是学员访学后的实施计划。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有三:第一,乡村社区营造的体验中村民参与;第二,都会社区营造体验的社会产业的发展服务;第三,学习心得总结座谈。



洛克马社区图(廉小女/摄)
 

   

桃米老板-青蛙(汪蓓/摄)


感受


整体的感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访学中身心都得到净化,若可以,想停留长些时间。美景,美食,人情味浓;心理上,更多地能够融入志同道合的群体中,促进思考和创意的迸发,甚至是等待从业初心的回归。


但是,总有纠结。访学过,思考过,唯独那个纠结一直未过。感觉每天都在涉入社区营造”,但仍然较为迷惘目前我们做的是社区营造么?若不是,如何链接本土化?


直到游学心得总结座谈分享的时候,我才有了答案“我们的项目,项目中关键词以及未来的具体执行内容,和老师的点拨”——这些链接了整个游历过程,使我获得了更多的在地感使我对目前所在辖区的社区营造有了些许介入的点。


第三组分享(王国华/摄)


发现


整个台湾在社区营造中关于政策支持和引导的力量,是我们目前欠缺的,或者我们未能找准一个社区营造的杠杆点。在这样的环境下,目前的社区发展或社区营造,令人感到倍受挑战。



类似的社区营造是我所向往的


 结合所接触的NPO理事长的介绍,文化、生态等硬软件的社区改造,都是“ 9·12 ”地震之后呈现出来的。台湾贴近他们的需求所为,村/居民满足自我需求共力所致,虽然,他们仍会说这是“禁忌(9·12 震害)”。台湾的“社区营造”,是我们所渴望的,至少,我非常向往。


 

社区营造中,需找准NGO/NPO的角色定位;


我曾问“社区营造中,社工的角色在哪里”。台湾与大陆对于NGO/NPO的工作职责存在差异,我也是听过NICK一两句回应,未能较深了解。


我的理解是,台湾的NGO在推动NPO的发展,社工在协助NPO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项,提供专业服务,而社区重建协会里面多数都不是社工。而我所在辖区是社工机构,社工想要培育社会团队,具体执行落实也是社工推动。


 
从业的初心,此刻我更想坚持;


分享过程中,我被问及,“做留守儿童服务,当就目前群体的需求而提供了社工服务,那么,想得更远些呢?”“他们的后代是否重复出现留守现象?”


是的,目前我们很多服务都会综合考虑提供服务,或者应对谋生而竞投项目。初心在哪里?很多时候我都会自我安慰:我能够将政府、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团体都调动起来,所以,我是合格的社工。


但近几年来,我发现我们确实急功近利了一些,但又苦于未能有决心和力量,甚至是行业中所需的基本认识


王功风车(叶思蒙/摄


客家斗牛(李冬靖/摄)


珂田 (刘玄奇/摄)


将来


将来,更贴近的说法,是当下,愿从心再出发


后现代主义,建构是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森林式的大厦中。至少,我接触到的台湾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那么,建构属于我们都会讲的故事,或者建构人的心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访学心得总结座谈中,我将我们的 “慢赏旧城区*寻找老故事” 计划进行了分享。


我们的社区导览已印刷好,有具备一定的吸引性;社区导游也齐了;社区小商户也大都是本地人;社区老故事也撰写了;社区媒体还时不时报道老城区的美食;社工也关注了老城区的弱老群体;老城区还保存有较多的旧有重要机关、文化场所;越来越多的新城市人融入老城区等等……


这些材料都有,如何建构成吸引人,具有历史文书传承意味的故事,又能照顾某些群体的利益,让更多的居民找到在地感呢?方法、方式技巧各异,可能只有“心动”了,才可行。


毕业领证了 (佚名/摄)


【菌菌有话说】


台湾的社区营造

给韩月柳学员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菌菌看了也很有感觉呢!


不光是分享,还要对比学习

这才是访学活动的意义所在


不同的人对公益有不同的理解

一起期待下一期的学员心得分享吧~





“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安利公益基金会和中国慈善联合会共同发起,借鉴商业孵化的模式,而被视为公益慈善行业的“创新工厂”。


其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用于建立慈善人才培养体系,挖掘和培养公益慈善人才,全力支持公益慈善人才个人成长,能力提升、资源扩展。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