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你为什么不敢生二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越秀君温馨提示:

本文共有2891字,阅读时间约为5分钟


聚焦


不出所料,今年二胎问题成为了中国焦点问题之一。为了鼓励民众多生育,各部委也是各出其谋。

财政部部长肖捷称,(个税改革的)将考虑制定另一项新的政策,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比如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将要考虑。

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计划通过增加产科床位、提高救治水平、加强人才培训、打造孕产全程服务链的方法来解决高龄产妇的问题。

那么你们准备好生二胎了吗?


过完春节准备返回广州,快70的老爷子盯着我眼睛,咬着牙说:“再生一个,我帮你带”。

 

其实这样的对话这两年不止出现一次,刚开始,我还能用没钱、没空带孩子、没好的居住环境等等理由。但后来发现,这些理由在老爷子面前没有任何说服力,“如果当年我一咬牙,你现在起码就两个弟弟了,都怪自己没本事”老爷子每回都用自己做例子。


其实,生一个也不难吧Discovery


在我印象中老爷子从来都是天底下最有本事的人,家里的衣柜家具,他一手一脚自己敲打出来。当年电视机都是黑白按键的时候,老爷子就可以给小电视捣鼓出一个遥控器。水电、厨卫就没他弄不了的事。

 

他就是舍不得那份工作,当年他们这批上山的知青,很幸运的进入企业。铁饭碗、旱涝保收,响当当的机械厂工人。两夫妻又同在一个单位,超生意味着下岗,而且两夫妻同时下。老爷子说,有两次话都在嘴边了,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能理解父亲他们的决定,当年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差别仿佛是一道天堑,工人这个阶层意味着稳定的工作节奏、稳定的工资收入、众多的福利待遇,更重要的工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平等的话语权、亲友尊重的目光。超生意味着既没有了稳定的生活,甚至也回不到农村当农民。这些都不是30来岁的年轻人轻易能舍弃的。


 

可是,社会替老爷子做了选择,他最终还是下岗了。那个时代的故事:效益不好---转制----富了少部分人----大部分工人下岗。老爷子去了外地靠手艺吃饭,母亲在家照顾我,两夫妻聚少离多。没多久,我妈就病了,再要个孩子变成奢望了。也成了老爷子现在的心病。

 

所以每回老爷子劝我的时候,我总有意无意间避开他的眼睛。

 

我是特喜欢孩子的一个人,大儿子有8岁了。我常常跟老婆开玩笑说:“现在再让我结一次婚,肯定比上次好多了”,有经验啊。如果再有个孩子,我就不再是第一次做爸爸了。照顾大儿子时犯下的一些错误,一些让我遗憾的行径,都可以好好纠正(对不起啊大宝,爸爸还是最爱你的)。


 

就像我爸说的,如果再犹豫那就可能是一辈子的遗憾了。

 

今年,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用“甜蜜的烦恼”来形容这一现象。计划通过增加产科床位、提高救治水平、加强人才培训、打造孕产全程服务链的方法来解决。

 

但我想,国家卫计委可能又错了。

 

三年多前他们就错了一回,当时他们认为全国有70%-80%,即约9000万育龄夫妻有生育两个孩子的意愿和计划。但实际上呢,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提出生育二孩的夫妇占比不到五分之一。而开放全面二孩政策后,情况如故,去年妇联做的调查显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仅20.5%,超半数一孩家庭明确不想再生了

 

按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的说法是,70年代绝大多数都已经错过适龄生育的时机,处于想生而不能生、想生而不敢生的窘境,而80后、90后则处于能生而不想生、能生而不敢生的纠结中。

 


为啥国家支持都不生Discovery


老爷子就特不能理解我们。

 

其实,就像30年前超生=下岗,所带来难以承受的巨额成本一样。现在再生一个孩子也面临高昂的成本。

 

《南方都市报》曾统计了各大城市普通家庭养育一个孩子至成人的成本。2015年一线城市基本在200万以上,全国平均大约70万元左右。2005年这一数据为49万,10年间上涨了40%。如果上涨速率不变,到2025年,一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将上涨到280万,而北京就高达386万。

 

中国养育一名孩子成本排名前十的城市

排名

城市

成本/万元

1

北京

276

2

上海

247

3

深圳

216.1

4

广州

201.4

5

杭州

183.2

6

南京

170.1

7

武汉

160.6

8

青岛

152.6

9

西安

142.5

10

长春

121.5

 数据来源:《南方都市报》

说实在话,我不太相信这一数据。这个统计是按照基本生活医疗费用+教育经费计算,一些旅游、游学等费用是不包括在内。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用在孩子身上都是刚性支出。没有家长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无论是那个阶层的用于孩子教育的支出都没有绝对值,只有相对值。

 

试想一下,386万能买到北京的学位房?别开玩笑了。

 


2015年《第一财经日报》的一个统计显示,资产在500万到2000万美元的国内富豪中,80%考虑将孩子送往国外读书。他们为自己每个孩子准备的教育经费占比要在10%-15%之间,这大约是在350-2100万人民币的费用,而这只是基础教育的费用,申请大学或者其他音乐、戏剧、体育的教育费用另算。

 

所以即便已经是迈入富裕家庭的行列,再生一个孩子也不是简单的决定。就像我一个朋友,年薪早早就过百万了,加上投资有道,经常混迹于上流社会。原本计划他送孩子到国际学校读书,初中就赴海外留学。在他看来这是必然之举,因为他生活的圈子就是如此。但老二意外降临后,他不得不重新规划老大的教育安排,听到他说“负担不起”时,我总忍不住想“原来你也有今天”。

 

但老爷子说,你别骗我,两百万分解到每年也就10万左右,还是能负担的。而且非得跟富豪比吗?马云也不见得受到多好的教育吧,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



理是这个理,但马云好歹也是1984年的大学专科生,当年高考共有164万人报考,共录取48万人。2014年考生人数939万,录取人数698万。换言之,马云的学历换到现在起码是个一本。而且在社会阶层固化后,学历已经是刚需。 


你有时间陪伴他吗Discovery


另一方面,这些年社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四十年前,可以放心的让小马云跟着一群大哥哥后面四处跑,现在只要孩子离开了视线就心惊肉跳。

 

但目前中国家庭结构中,全职太太或者全职爸爸都还是很奢侈的一件事。这些年来,大大小小企业的HR恨不得把“已婚已育”作为先决条件,如今二胎开放,抑制女员工生育欲望已变成他们另一课题。

 

我一个多年好友,就签下一份近期自愿放弃生育二孩的协议。当我忍不住破口大骂的时候,这位女性朋友却告诉我,是她主动要求签订的。“熬了这些年,终于有了升职的机会,如果这个协议能抹平男女差距,我还要多谢公司呢”。而且她说了一句让我无法反驳的话,“生下来,谁陪他/她?”


 


她确实也点醒了我,在两夫妻都忙于工作的时候,我们想当然的就把孩子打包,寄回给故乡的老人。别以为这是农民工朋友独有的故事,我认识一对夫妻都是大学教授,忙于写论文评职称,老二满月就被送回了老家,读书时再接回来,这种故事不少见吧。

 

不是说隔代亲吗?这样难道不好吗?我特地去查了一些资料,耶鲁大学曾对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进行了40余年的研究,发现其实孩子成长中的每一年都是独一无二。

 

比如三岁是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需要多鼓励孩子画画、编故事、玩泥巴;四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这个时候的孩子爱说话、爱唱歌、爱吼叫,特别爱问为什么;五岁是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格外喜欢父母的陪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赞美;六岁是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耐心…… 



隔代是亲,但老爷子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语言表达能力,什么是自信心。0-6岁的孩子脆弱得像根嫩芽,生下来交给老人就是不负责任。

 

其实也不见得非得全职,专家说,一天有1-2个小时全身心陪伴孩子,无论是做游戏、讲故事或者单纯的抱抱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如果咬牙要生,而老人又愿意替你照顾。把孩子留在身边,把父母接到身边。三代同堂免不了矛盾,但其乐融融的时间也会很多。最为关键的是,你不会耽搁什么,也不会像老爷子那样懊悔。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居住环境,换套三代同堂的房子吧,实在不是时候,租一套也行。我觉得国家如果能出台政策,在居住上给予补助,愿意生二孩的家庭会大大增加

 

反正我肯定会尝试说服妻子。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