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如果早点知道肿瘤营养,亲人的离去可能不那么痛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清楚地记得一位亲人,因罹患肺癌(确诊已是晚期),经历了怎样煎熬的抗争,以及直到离去才解除的痛苦。


恶疾带来的痛苦还只是一方面,更无力的还有寝不安食无味——每次去看他,都会在医院旁边的超市里买些他平时中意的几样水果和牛奶等带去,叮嘱他要好好吃饭、无聊时吃几颗。他说:我也想,但是东西到嘴里没味儿,吃不下。


吃不下。


就这样,眼见他一日日消瘦下来,光景一天不似一天,两年后离开时几乎只剩下皮包骨头。



那时想,走了也好,对他而言也意味着痛苦的解脱,免得活受罪。


直到今时今日,一次很巧的机缘采访到石汉平医生,才知道原来还有“肿瘤营养治疗”


肿瘤、

营养、

治疗。


石汉平医生告诉我:肿瘤患者若营养不良容易引起更多并发症、生活质量更低、放化疗及手术后效果更差、患者生存时间更短。而肿瘤营养治疗就是“让营养治疗成为肿瘤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的理念,将营养干预作为肿瘤患者的一线疗法。


事实上,在欧美国家,营养治疗一直是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平级的治疗手段,贯穿肿瘤患者的治疗始终。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科技记者,对这一方面居然如此后知后觉。


不过石汉平医生也告诉我,这并不奇怪。现在我国在肿瘤营养疗法方面整体还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医护人员对营养的认识都远远不够,更别提患者和家属了。


他给出两组数字:


2012年石汉平等人在广州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营养学术组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委会通过对国内27000个病例跟踪研究发现,57%的肿瘤患者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其中71%的患者没有得到营养支持


2013年,专委会通过对国内三级甲等教学医院3000多名医务人员的调查发现,大家关于肿瘤营养知识的及格率只有35%,优秀率只有12%


“这还都是三甲教学医院,多么可怕。”


也就是说,面对肿瘤患者日渐消瘦的身体,鲜有人知道从一开始就要做营养诊断、营养干预。


医生不知道。

患者不知道。

家属更不知道。


现在想来,当初那位亲人每天营养摄入不足、体重丢失、日日接受化疗等因素,都应该考虑立即选择营养干预。


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浅显的道理——营养跟得上才有力气(免疫力)对抗病魔,在时下的病房里没能引起重视?


除了——


✨临床医生对营养的意识不强重视不够(请问医院有专门的营养师吗?确诊肿瘤的时候有做营养诊断吗?)、


✨患者有着这样那样的认识误区被各种信息忽悠(如认为患肿瘤期间吃得越好肿瘤会长得更快、不吃饭就能饿死肿瘤)之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在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特医食品”,也即肠内营养食品)领域的市场还远远没有打开即便医院有心利用营养疗法“杀敌”,也没有足够的或者合适的“枪炮弹药”。


美国及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早在发布的《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中指出:无证据表明营养支持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另外,在那些已经极度消瘦的晚期肿瘤患者体内,肿瘤并不会停止或放慢生长的脚步,而是与正常细胞争夺营养物质,饮食营养上的节制并不能“饿死”肿瘤。


直至2016年12月29日,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的注册营养师才刚刚在上海试点,首批只有62名注册营养师获得认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游“水源”枯竭,在下游的百姓自然“无水解渴”——


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比例为10:1,而我国的比例则恰恰相反(部分文献称三甲医院是1:6)。


再来看看国外的情况吧:


国外特医食品数量丰富,分为疾病特异型(300多种)、遗传疾病及营养组件(近200种)、整蛋白全营养型、特殊疾病型等类型,国内特医食品品种少得可怜,用于老年人的只有17种。


国外特医食品形态丰富,以液体为主(49.6%)、粉剂为辅(40.4%),还有固体和半固体形态。国内产品形态80%为粉剂,只有20%为液体。而且从感官品质、稳定性、形态、包装包材等方面,国内特医食品工艺技术全面落后。现在堪称特医食品巨头的,也只有达能、雅培、雀巢、费森这些国外品牌。


✨特医市场成熟的如日本,特医食品在养老和居家方面应用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分别为29%和23%),医院只占48%。而国内,医院应用还远未普及,更休谈居家和养老机构


✨反映在市场上,2013年全球肠内营养市场规模约700亿元(2016~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约6%),其中欧美400亿~500亿元,日韩150亿~220亿元,中国只有约30亿元。


简直是天壤之别。


你以为特医食品在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NO,中国特医也发展了30多年了。


那是怎么回事?我从石汉平医生(“S”)的肺腑之言中得到了答案:


Q:“肿瘤营养2016年4月被当作一项国家计划纳入《健康中国2030纲要》,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和中国巨大的市场,目前阻碍肿瘤营养疗法普及、影响肿瘤营养产品市场发展壮大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S:“我可以说实话吗?”


Q:“当然。”


S:“就是部门政策。肿瘤营养疗法目前的处境就像沙漏——,下面是百姓需求和呼声,部门政策就是中间那个细细的、叫人望而兴叹的通道。——作为肿瘤营养治疗的‘枪炮弹药’,特医食品虽然在国内已有30多年的应用,但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均作为药品管理——审查严苛、生产成本高昂,整体发展相当缓慢。”


经查阅,尽管2015年10月起先后出台的《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分别对特医食品的法律地位、生产许可、经营管理、注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明确了特医“食品”的身份、开始走向规范化,但仍然“严”字当头,生产企业进入特医行业的门槛仍高不可攀


Q:中国现在有数目庞大的肿瘤患者以及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S:“是啊老百姓急得要命,企业急得要死,?然而,就是被卡得死死的。”


Q:“不见动静,是说国内企业做得少或者没机会吗?”


S:“如果按照现行政策,国内鲜有企业能达标(生产特医食品),这样的政策合理吗?不能刚一开始什么事情还没干的时候,就把新事物装进笼子里。刚开始要放,而不是‘一管就死’。”


石汉平医生说,2001年到2009年的Meta分析显示,特医食品用于肿瘤患者的确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美国和荷兰两国几千万人的研究数据显示,特医食品在临床上合理的使用将至少可减少1/5的医疗费用


由此也可以看出,将营养支持纳入医保是节省财政开支而非浪费。


“纳入医保”对石汉平而言还太遥远。中国特医市场尚在萌芽,尽管已经为肿瘤营养奔走数载,但石汉平清楚,自己为肿瘤营养代言的路还将继续。


我现在也算得上肿瘤营养的代言者之一了。


肿瘤营养被当做国家计划纳入《健康中国2030纲要》,也让石汉平充满信心:“国家大政策是有了,现在就卡在各个分管部门。我们准备以专委会的名义跟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希望他们能听一听学会的想法。”


无干货,不分享

本来科技

一个不玩花架子的

科技公众号

⬇️使劲儿戳,又不会疼⬇️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