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刘世胜:我心中抹不去的顾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心中抹不去的顾乡


作者简介:

刘世胜,哈尔滨市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曾出版励志随笔集《教你成为赢销高手》、散文集《灵悟拾萃》、游记散文集《神州走笔》。现供职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哈尔滨市分行。



我的出生地,是在哈尔滨一个叫顾乡的地方,它原本还有一个名字叫顾乡屯。

顾乡屯,是哈尔滨市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现在,这个名字已不复存在,被一个叫“群力新区”的新名取代。

顾乡屯,无论它经历了多少次变迁,如何的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是,在我的心灵深处,他依然是那么的魂牵梦绕,难以抹去。

“顾乡屯”三个字,让人乍一听起来,感觉又土又屯,况且又地处哈尔滨的西郊,所以人们自然把顾乡屯当做了农村的村屯。其实不然,顾乡屯,是位于哈尔滨西部的一片繁华区域。这一片区域,在哈尔滨这座城市尚未形成之前,就有大批的人群在此居住聚留。哈尔滨解放初期,曾经一度划为顾乡区,据说我夫人的姑父就曾在此任过区长。后来归属道里区。





01


顾乡屯这个称谓,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颇令人回味。

传说清朝末年,山东省昌邑县北孟乡大约有百十号人闯关东来到哈尔滨,集中在顾乡一带种地为生。其中姓刘和姓宗的人最多,而且还是亲戚。初来乍到哈尔滨,天气严寒,维生艰难。当时有一刘姓德高望重者,为了便于相互关照,面对所有人制定盟约,不管姓啥,我们都是来自山东的乡亲,大家必须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遂将大家居住的这一带命名为顾乡屯。这顾乡的乡,是乡亲老乡的乡。这顾乡的顾,是顾及照顾的顾。原来,顾乡屯是哈尔滨市形成之初,闯关东的山东人朴素善良的人性体现,是这些人渴望和谐幸福的一个美丽传说。

另外,哈尔滨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市西郊的顾乡屯,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地方。根据古文献记载,黑龙江省可考的历史不过4000余年。而在顾乡屯出土的古动物化石以及一些相应的文化遗物,把黑龙江的历史提前了40000多年。历次发掘中,顾乡屯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骨制品以及部分遗物。考古证明,顾乡屯一带曾有远古人类生活过。这可能就是有人将哈尔滨的历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原因所在吧!

1931年和1933年,在何家沟出土了第四世纪哺乳动物骨骼化石;50年代和70年代,出土了钢铁和动物骨骼;1986年,又出土了辽代墓葬。总而言之,这些出土文物,有力的证实了顾乡屯的悠久历史。可以说,顾乡屯是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人类历史的开端。
     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1745年,也就是清乾隆九年前后,大批满族人从北京来到五常拉林镇一带屯垦。当时在这一带,形成了二十多个村屯。其后不久,有一部分旗人返回北京,而有一部分旗人则迁徙到现在的顾乡屯一带。到1788年乾隆53年时,这一带已有满汉村屯四十多个了。

清代末年,顾乡屯一带就有了手工业,象郭家窑和宋家窑;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开通,带动了顾乡区域的工商业发展,光绪33年(1907年)至宣统3年(1911年),哈尔滨有10家俄商创办的面粉企业开业,其中1911年日俄合资的马诺克斯面粉厂开业(二粉厂前身);民国时期,开办了永生和、元聚祥、协昌仁三家油坊和酒精厂;20世纪30年代小窑业发展到近百家;制米厂、小油坊、烧锅等有30余家;百货铺,饭店、大车店、铁匠炉等小手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顾乡屯一带的居民多数以种地、烧窑、拴马车为生。解放初期,还有许多人家做赶马车拉送货的营生,人们都管他们叫车老板子。

,也就是1922年出版的《哈尔滨指南》介绍,当时顾乡屯归哈尔滨市第一区,第五分署,第一驻在所管辖。现在天合街和何家沟南大轿,那时候叫南什字街;现在的吉星街那时候叫北什字街。,顾乡屯当时已开辟了天合街、南北街(今乡里街)、后长街(现乡社街)、中华街(现乡正街)、华岩街、大马路(现通顺街)、边街及何家沟东、南、西三街(现东河沟、南河沟、西河沟街)。
     如今的清河湾,五十年前名副其实。当年的西河沟地区,满语称为“京族屯”。历史上这里有两条河沟穿越,一条是西河沟,过去叫温泉河,源头起源于平房区,流经道里区然后汇入何家沟,注入松花江;另一条叫东河沟,源头就在“清河湾”一带,现已被填平不存在了。五十多年前的“清河湾”,东、西河沟都是清澈见底、水清鱼美的小河。尤其是东河沟,河沟里是一连串的泉眼,水从泉眼汩汩冒出,特别的清凉。而且泉水还特别甜,附近居民吃水做饭都是从这里取水。孩子们夏天都到水里游泳、洗澡,还常能抓到鲫鱼、白鱼,最大的鲫鱼能有半斤多重。

西河沟一带曾是哈尔滨最早的马市,早在清朝末年,就已初具规模。那时候,许多马贩子聚集到这里,自发的骡马交易形成了当时东北三省最大的马市。马市之所以在这里形成,是因为当时这里河水清澈,荒草茂盛,还有一眼看不到边的荒地。由于地理环境优越,马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前后延续几十年,直到解放初期。随着马市的繁荣,这里逐渐成为外来移民的居住区了。当然,昔日的繁华马市如今已被众多的汽车销售网点所代替。


02


我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此,严格地说,是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1963年。更严格地说,我出生的地方也仅是顾乡的边缘地,当时还有个名字叫“半拉城子”,意思是一半是城一半是郊。

半拉城子隶属顾乡,它是指工农大街两边的居民区。工农大街东和顾乡大街衔接,中间以架在西河沟上的顾乡大桥为界,向西一直到二砖厂为止。再向西便是种水稻的朝鲜屯、四方台等真正的农村了。南边千米之外的埃德蒙顿路当时叫城乡路,是一条直接通向农村的土路。如果说顾乡是哈尔滨的城乡接合部,那么半拉城子便是接合部的入口了。

工农大街贯穿于整个半拉城子,也是这里的唯一条大街,大街的两边种着柳树和榆树,夏季里,树枝随风摇曳,一派田园风光。人们依傍着这条大街,分南北居住,北面以居民居住较多,南面以工厂、学校居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半拉城子是哈尔滨市生产红砖的基地。工农大街从东到西全长约五里,两边分布着十个制砖厂。每个厂都有一个很气派的大门,一根高约三·四十米的大烟囱,昼夜不息地喷吐着长长的黑烟,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几乎全是拉砖的汽车和马车,路面虽然不宽,却是由柏油铺成。大街上只有一辆老式公共汽车,东西来回跑,坐一次五分钱,但乘客也不多。

正是因为制砖的需要,这里的砖厂都有因取土而挖成的大坑。每个坑内都有一个铺着小铁轨的长长的大坡道。工人们在坑底把刨下来的土装进铁轨上两个叫“大轱辘马”的车厢内,上面的牵拉机用钢丝绳拉到坑顶。由于多年取土,每个大坑方圆都有几百米,至少也有三·四十米深。夏天走在路上,常可看见坑内工人在烈日下光着上身挥汗如雨地在挖土的情景。当时制砖几乎全是人工操作,是很劳累的力气活,但砖的质量很好,不但不缺边角,两砖相碰还会发出金属般的响声。后期十个砖厂合并为一个总厂,即“哈尔滨市第二制砖厂”。进入七十年代,取过土的大坑一个连一个已无土可取,二砖厂停业,但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所有的大坑都被陆续填平并盖起了新的平房,除1995年新盖了“新城小区”外,半拉城子基本还是老样子。

工农大街南面从东到西,依次还有市第十五中学、消防队、工农办事处、派出所、支农小学、财专(后改为武警指挥学校)、建材厂、建材医院、织布厂、二机床厂、印刷机械厂等,其中也分布着许多居民住户。北面也有几处标志性的地方,如顾乡二校、聚光灯厂、二十四门、照相机厂、奶牛场等。

当时,我的家就住在临街北面的二机床厂宿舍,与织布厂的大门仅一街之隔。出了家门向房后走,越过一片稠密的居民区,进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希望的田野”,我们叫他“下甸子”。勤奋的人家在这里有自家开辟出的大大小小的菜园和大片的玉米地,稻田区多是鲜族人种的。坡下边有水流清清的大灌渠,孱孱的流水被分流到一片片碧绿的稻田里。田里有辛勤耕作的鲜族农民,也有头顶瓦缸或竹筐来送饭送水的鲜族农妇。这里一年四季都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一块不起眼的坡地上,有我家开出的小菜园,我特别关注西红柿,每次采摘时都要选一个最大最红的塞进嘴里,那一股酸甜味道胜过现在所有饮料。我和小伙伴们在灌渠内戏水;在稻田里摸小鱼捉泥鳅;在玉米地里找“甜杆”;在草地上网蜻蜓。有一次还到瓜地里去“偷香瓜”一人摘一个,还没吃完,就被主人发现,三个孩子以立正的姿势挨了主人的一顿训斥。暑假里,我们还常常去地边沟旁割水稗子草,一次十几小捆,用扁担挑到附近的奶牛场,一捆能卖2、3分钱。摸摸红肿的小肩膀,看看手中的几毛钱,心里还是乐滋滋的,攒到一起就够买一本小人书了!

秋季里,我们还到人家收割后的地里溜土豆、捡菜叶,扛着装满土豆和菜叶的袋子爬上坡时,已经气喘吁吁了。孩提时代就是贪玩和好奇,我们曾多次走进砖厂,看遍制砖的各种工序, 终于弄清了黄土是如何变成红砖的。有时还钻进砖窑玩捉迷藏,玩饿了,就到附近的地里挖几个土豆,在砖窑里烧土豆。土豆烧熟了,剥去皮泛着里面的黄壤,就这热气吃下,绝对胜过今天的一切美食。

最过瘾的还要说是冬季。砖厂停工了,大坑的坡道上积着厚厚实实的冰雪。许多男孩子拿着自制的小爬犁,先在坑顶平地上快跑十几步,到坑边迅速趴到爬犁上,然后在二三百米的大坡道上飞驰而下,到坑底一头栽倒雪堆里,然后爬起来拿着爬犁一步步又爬到坡顶,然后再滑下去,直到头冒蒸汽、汗流满脸,那个中的乐趣和刺激,我感觉不比现在到亚布力滑雪差多少。现在想想,着实有些遗憾,当时由于自己胆儿小,始终没有敢去尝试一下打爬犁的滋味。


03


从我童年记事起,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乐趣与苦涩、所有的泪水和汗水,都洒在了这片叫顾乡的热土上。上小学时在顾乡二校,上初中、高中是在十五中学。这两所学校先不说好坏,却是顾乡地面上少有的楼房,也算是顾乡地标性建筑了。

从上小学,我的活动范围,就从半拉城子延伸到了顾乡。上学后看的人生第一场电影,就是在顾乡电影院,电影是越南片名叫《阿福》,反映美越战争的故事片。顾乡电影院地处乡里街129号,是顾乡地区唯一的一家电影院和娱乐场所,后来翻建成二层楼格式。记得每当要上映新片时,卖票的小窗口处就会人山人海,有人甚至会半夜去排队,当时真羡慕在电影院上班的人,也许是当时的心灵感应吧,以至于后来自己真的当了几年电影放映员。

从小到大,最爱吃的食物竟是油条,我们俗称叫“大果子”。小时候就盼着过年,家里能炸大果子。后来长大了,知道有早餐店专门炸大果子,就开始惦记买大果子。买的地方多了,就比较出来,还是“狮子楼”炸的最好。从半拉城子到“狮子楼”要走很远的路程,但是,这也阻挡不了去那里买的欲望。

“狮子楼”位于天合街的上清河湾,曾经是一座二层老建筑,是一个俄罗斯人在上个世纪初所建的百货商店。解放后,“狮子楼”仍然是百货商店,一直都是顾乡附近的居民唯一的购物场所。后来,一场大火将“狮子楼”烧毁了。现在还遗留一个框架,很多人都表达出希望重建的意愿。原来的这座狮子楼,正门屋檐上曾有两只狮子雕塑,所以叫“狮子楼”。。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座狮子楼,还是历史文物呢!,宋任穷当年搞地下工作时,曾把这里作为联络站。

我们上初中前,几乎都是半天课。学习的压力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大,放学后偶然也会去顾乡公园走一走、玩一玩。顾乡公园地处松花江南岸,依托顾乡大坝建成。西起江堤零公里(华兴街),东至河洛广场(松花江公路大桥),全长2860延长米,占地37.4公顷。早在建园前,这里是一道土坝,南靠一条混生林带,北临松花江,堤下还有一片草滩,荒草丛生,人迹罕至,风景秀丽,野趣天成。

园内堤上是主要景观,独具匠心,将这一带状型公园裁成四段(即四季园),每段又冠以一个美丽的名字——春晖园、夏艳园、秋实园、冬雪园;堤下冠以松柏生态园;五园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园区。

今天的顾乡公园树木繁多,长势良好,绿树成荫,为广大游人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说到顾乡,就不能不提到顾乡大街。这是一条贯穿于整个顾乡东西的一条主干道。顾乡大街形成于1932年,因横穿当年的‘顾乡屯’而得名。1968年改称支农路,1976年恢复原名顾乡大街,并沿用现在,当时,顾乡大街还是一条很窄的长街,街的两旁都是一长溜的平方房,就连邮电局也是平房,唯一比较显目的建筑就是街南的三分社。

如今,随着群力新区的拔地而起,顾乡大街成为连接哈尔滨市新老城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伴着不断增加的车流人流,街路两旁的平房变成高楼、羊肠小道变成宽阔马路,写字楼、商务酒店、大型超市聚集,已成为哈尔滨市重要的功能区域。


04


顾乡,还有一处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地方,可惜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顾乡屯火车站。

 在车站街铁道线北侧,介于康庄桥与三孔桥中间的一片平房棚户区内,淹没着一栋100多年前修建的火车站舍——顾乡屯火车站。它东北起通达街,西至乡政街,后称为车站街,如今已被康安路、二环高架桥从中间截断。当年的顾乡屯火车站也已随着铁路主干线改道,退出了历史舞台。

顾乡屯火车站,是哈尔滨市上个世纪初四大车站之一,极具文物保护价值,2006年,当它的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规划、铁路、文管等部门关注。2010年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第四批三类历史建筑。然而,目前这座历史建筑依然淹没在棚户区内,建筑本身破损严重,亟待修缮。

位于车站街36号的顾乡屯火车站,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站舍为砖混结构的俄罗斯风格平房建筑,主体墙面为乳白色,正面大部分被板障或土房包围。西头突出一个方形小房间,墙上有圆形和方条形装饰物。背面是月台的一侧,下边还有地下室。该建筑呈长方形,其中前面有5米左右的木质长廊及凉亭,地板均为木质,长廊上方有一块20厘米长的小木条,上面的字迹虽然模糊,但仍可认清为“1903.6”。在长廊旁边是地下室通道,台阶为石头砌成,由于年代久远,台阶已被踩得非常光滑,地下室的四周由半米长的石块砌成。据当地居民说,地下室有两个进出口,一个在西面果树园里,一个在出站口门下。在进出站口处,盖有木质的人字顶长廊,没有窗户,廊下围着一米左右高的小栅栏,留有两个出口。廊檐上用细板条装饰。站舍月台一侧有5个门,每个门都住着一户人家。



整个建筑从外观上看,破败不堪,电线交织,建筑附近的街道到处是污水,建筑旁边还堆积了不少木材和破烂。目前这栋使用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建筑内共居住了9户人家。开始的时候,这里房内的格局并不复杂,只是被间隔了几道墙,住进了5户居民。后来人越住越多,间隔的墙也就多了。现在该建筑的门和窗均为原始的风貌,连目前居民进屋的房门钥匙也是长十几厘米、呈圆形的俄式钥匙。直到现在,这座建筑冬天都是自己供暖的,供暖的小锅炉都还是当年俄罗斯的样式,取暖效果很好。

据史志记载,顾乡屯站原来是中东铁路正式运营时的一个会让站,始建于1903年,当时的主要作用就是会让车、临时中转等,是中东铁路早期典型建筑的代表。据了解,1903年中东铁路全面通车,在道里区建成顾乡屯火车站,是1903年7月东省铁路局通车时设立的出哈尔滨站的第一站,距当时的沙俄兵营和贫民聚集的沙曼屯较近。由于当地的居住人口密集,投入使用后至解放前夕,每年客流量近万人。顾乡屯站在当时的哈尔滨铁路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中转作用,并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0年以后,随着铁路信号管理技术的提高,顾乡屯站的原有作用逐渐丧失。尽管站舍保存基本完好,但已改变用途,成为铁路职工的住宅,并逐渐淹没在杂乱无序的棚户区里。从往年的繁华到今日的破败,百年老火车站在风雨中日渐凋零,但其本身的文物价值还是不可估量的。

说不尽的顾乡情,道不尽的顾乡意,点点滴滴记心里。作为顾乡人,我人生路上的那些苦乐悲喜,都深深埋藏在了这里。不幸的是,在它辉煌的时候,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当它从“顾乡屯”华丽转身为“群力新区”之前,我又过早地离开了这里。所幸的是,我曾见证了它的沧桑,见证了它被拆之前的模样。

顾乡屯,这个曾经有远古人类生活过的人类栖息地,目前,正在以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面貌。随着哈尔滨西客站的投入运营,随着群力新区的迅猛建设,一个类同上海浦东新区似的现代化新城区,即将在顾乡屯诞生。不过,即使到那时,顾乡屯,这个含有幸福和谐的称谓也不该忘记,因为它给人们美好回忆和遐想太多,太多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