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走过申请季之二]聊聊个人陈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内含我的原装个人陈述(初稿中文概述,第五稿中文概述,最终稿中英文版全文)

申英和申美相比,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省事和套路固定。毕竟五所学校都看同一篇文书,不需要写很多。另外,文书也不需要特别天马行空来吸引眼球,在大致固定的套路中加入一些别出心裁的个人元素与匠心足矣。

 

我个人对申英文书的理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书是否能换来录取信,其决定性因素还是你有没有干货拿给招生官看。想在没货的情况下凭写作技巧、高深的语言之类来忽悠,在阅人无数的招生官眼里,一下子就能透过金玉其外的外表看到败絮其中的本质。

 

NJC对英国申请者的建议是,对不申请牛剑和其他学校医学类专业的人,建议四分之三的篇幅写学术相关的信息,对牛剑和医学类专业的人,建议全部写学术相关的信息。虽然听起来很多,但是个人陈述的篇幅要求是4000个字符,一个英语字母算一个字符,这样大概也就是600个单词左右。如何用这么少的单词让自己的个人陈述脱颖而出,是一件很难的事。

 

这里先说明一下我的个人陈述每个单词都是自己写的,从六月假期开始动笔,到八月下旬最终定稿,一共修改了十几次。中途请教过班主任兼英语老师Ms Kao,经济老师Ms Mun和负责英国申请的老师Mr Fong。他们都给我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也让我的个人陈述慢慢变成了一篇成熟的文章。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


先回顾一下我的第一稿大概是这样的

 1.用一个词描述经济,那会是“决定”。
 2.最近发生的英国脱欧是一个决定……

3.在参加了一大堆经济相关的竞赛后,我体验过从各种角度参与决策的过程比如商赛里自己是CEO、新兴市场竞赛里是一个政府官员、论文比赛是内阁成员……

4.我所有经历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论文比赛……(然后大篇幅讲了来龙去脉)

5.我在H3经济里学到的各种高大上的模型(把模型的名字写出来)让我帮助家人分析市场情况、制定公司卖的产品价格……

6.我喜欢读报纸,还经常发表文章,我还发表过一篇关于年轻人企业家精神的文章……

7.是华乐团管钱的,所以用经济的思维来制定音乐会的票价……

8.我十四岁就来英国玩过啦,感觉你们国家还不错,就算脱欧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啊,所以我觉得来你们这读书应该是个不错的决定吧


当时写的时候当然想把自己所有相关经历都全部塞进个人陈述。然鹅后来发现这是极其错误的一个做法。


1

只字未提数学和管理,而全部提了经济。

对于大学经济而言,对数学的要求很高,所以不讲自己数学好而大篇幅说自己经济方面的东西算是本末倒置。另外,如果光从我的个人陈述来看,很难看得出我是一个理科生。事实上我确实是一个货真价实、。可能学数理化而准备读经济的中国人和新加坡人一抓一大把,但对英国人来说就比较稀罕了,所以理科生的身份要各种强调,数学好(让大神们见笑了)就要大胆写出来嗯。另外,当时我还没有认真考虑经管这个专业,所以管理方面基本是没提,到后来进行了一些小小的补救。

2

没有重点突出。

看起来好像做了很多事,但主要成就没有突出,人物形象没有彰显,故事脉络杂乱无章(中华文学模式启动)。我觉得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不明白让别人记住一件事,比写十件让人毫无印象的事要重要得多。而且,各个事件之间没有联系,只是不同的板块,无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算是沙拉而不能算是炒饭。这个问题,在字数严重限制的情况下更加严重,当段落之间毫无关联,会让人觉得内容毫无质感。

3

开头不够好。

第一句话我至今都非常自恋地觉得写得很好,但讲脱欧这种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岂不落了俗套???况且你也不知道人家招生老师(土生土长的大不列颠公民)对脱欧到底咋想的???你能想象一个老外开口闭口就说“哦我觉得天朝搞也还是可以”这样评论你自己国家的事情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风???


所以在征求了老师意见(Ms Mun和Mr Fong),并且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之后,又改了几稿,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1.用一个词描述经济,那会是“决定”。

    2.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奇怪为什么自己会在做决定的时候权衡利弊,后来觉得这很自私吧……(好几句)

    3.直到有一天学了经济才知道原来……我感到无比欣慰

    4.然后我就想一辈子都研究经济了

    5.我的数学多么好(插入证据),所以我擅长数理分析

    6.我的人文学科也很好(插入证据),所以我也很有人文情怀

    7.幸好在我纠结到底该学文还是理的时候,经济拯救了我,因为经济既是文科又是理科

    8.我用微积分证明了……(插入例子)

    9. 后来我开始学H3,然后我很喜欢这种研讨会式的上课形式。

    10.之后我又参加了经济论文比赛……

    11.作为唯一中学生&唯一外国人获奖备感荣幸

    12.我十四岁来英国玩了之后觉得出国挺好的

    13.所以我才冒险去新加坡读书呢

    14.我在新加坡的时候常常用经济理论来给自己调整心态,经济好棒棒因为它能帮我变开心诶!


这一稿让我看得赏心悦目,然后我就做了一个表格一样的东西,大概就是把我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分析一遍,它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起到什么作用(中华文学之魂的复活),然后拿去给班主任兼英语老师Ms Kao看。想让她看完一遍之后再一条一条地检查有没有达到我想达到的效果。然鹅,这一稿仍然有着极大的问题。


她说:

① 前面进入主题实在是太太太太太慢。而且用了较多篇幅渲染开头的小故事,也就是从小的一个思考和困惑,这实际上是不需要的。并且,开头和结尾写出来会感觉你是一个特别理性冷酷没温度的人,跟你本人形象甚是不符好吗?(老师跟我关系超好的啦毕竟我是她可爱的科代表)

 重要而独特的事件如给报纸写社论???哪里去了???

 不用说“我数理跟人文一样好所以我就二合一学经济啦”,听起来没什么太大意思。

 H3是一个很少很少人学的高X格学科,为森么不重点突出???

“你写一堆你中国人,然后又去英国玩又去新加坡念书的目的??”“想体现我视角会和英国人不同吧,带来多样性……”“但你没写啊,你是要招生官在百忙之中看得头晕眼花还要自己做阅读理解来猜吗??”

你课外活动一点都不提吗?我记得你是那种一年到头都不好好写作业(咦?)搞这个活动那个活动每天忙得晕头转向的那种学生啊?为森么要刻画一个每天刷题的学霸形象??你申请经济与管理,那管理跑哪去了?你不是前几天才来跟我请(tu)教(cao)华乐团管钱太繁琐该怎么处理,这就是管理啊。


于是痛定思痛,各种推敲之后终于完成定稿……

 

奏乐,鸣炮,撒花

 

(为避免违和感,先来翻译版,原版在附录)

终稿

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经济学,我会说“决定”。

 

从小,我就一直很奇怪自己为什么在做决定之前总会权衡得失。这个谜题在我人生的第一堂经济课上终于得到解答  - 原来这个做选择的方法正是依据了理性选择理论。在我后来的学习中,慢慢了解到经济学研究的正是人们做决定过程中的理性与不理性。这门学科和现实世界的相关性,与其研究方法的严谨,深深打动了我。

 

经济学中,令我感到着迷的是图像竟然可以精准地捕捉到复杂的决策过程。为了加深我对这些图像背后原理的理解,我运用微分的知识证明了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图像间的关系。作为全年级四个受邀参加美国数学邀请赛的学生之一,我相信自己在数学上的优势能使我学好大学经济。

 

当我因成绩优秀而获得学习H3经济的机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这门课全校一共只有不到十个学生学习,极具挑战性。其研讨会式的上课形式让我不得不改变原来那种坐等标准答案的思想,从而开始学会自己寻找复杂问题的答案。举个例子来说,我对新加坡经济的创新政策特别感兴趣,于是自己去研究了国家五十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我注意到新加坡的政策尤其注重企业的产品创新,部分原因是她的国民大多惧怕风险。于是,我提出建设“失败友好”型经济体的方案,以使企业家精神与过程创新能够在新加坡遍地开花。

 

之后,我将此政策建议写成论文,在“未来经济”征文比赛中提交给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全新的视角和严谨的分析深深打动了评委们,在其他参赛者是经济学者、博士和大学生的情况下,我的文章获得全国前五的优胜奖。让我同样感到非常骄傲的是,我是所有获奖者中唯一的外国人,这说明我不懈学习新加坡的努力终于没白费。

 

为了将我的政策建议分享给更多人,我进而写了一篇社论给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海峡时报》。文章发表出来之后,我感觉赢得奖项都不算什么了,因为能够回馈新加坡社会是一件很值得的事。

 

浮沉在学习任务、经济比赛和课外活动中,我学到了无价的时间管理技能。而且,在华乐团里担任财务委员会负责人,让我变得更加善于沟通。因为要做好这份工作,我需要与大约100名乐团成员、老师和购票观众交涉。我的管理能力也在负责869张音乐会门票和一万多新币的过程中大大提高。

 

生长在中国的二线城市成都,又在新加坡读了四年书,我相信自己的多元视角能够为大学带来多样性。我不仅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学生,而且也是一个热心社会工作的人。这从我参加多项经济比赛和研讨会,以及在国初海外义工团队里担任音乐委员会负责人可以看出。我期待英国的大学生活;在我14岁参加游学活动时,是英国激发了我探索世界的愿望,我也相信选择在英国读大学一定是个正确的决定。

可能翻译之后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决定”这个线索贯穿全文,把各件事情串了起来。这算是我的“匠心”。另外,我也把学H3、论文比赛和报纸社论这三件事的内在逻辑关系找了出来,这三件事既可以被当作是各自独立的小事,也可以被统一看成一件大事,让这一条故事线充满了细节性的描述,和达到逻辑上的完整。


在最后的段落里面,也重点突出了我在初院阶段自己做的两件比较有成就感的事,一件是去柬埔寨的海外义工,还有第二年七月的音乐会筹备工作。这样一来,会觉得这篇个人陈述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我的个人形象。


常见问题:

1. 什么时候开始写比较合适?

答:有干货的时候就能写。总的来讲,第二年六月假期比较合适。


2. 要找很多人帮忙改吗?要找中介改吗?

答:看你对自己英语有没有信心?以及你是不是那种特别喜欢听取别人意见(而且听到一个意见就立马按照别人意见来改)的人?对于我来说,学科的原因,毕竟经济是一个靠笔杆子和嘴谋生的专业,所以我既然敢申经济还是对自己的英语有小小自信。除了找三位老师提一些内容方面的建议之外,没有找过升学顾问/学长学姐/小伙伴帮忙改。因为感觉即使他们提了意见我可能也不太愿意听(手动捂脸),这是个人的性格原因,大事情上倾向于自己拿主意。

3. 没干货怎么办?

答:对非申请年份的同学,答案是请你们积极争取拿到干货。

对申请年份的同学,答案是最后还有一点点机会拼搏(其实我的百分之九十干货都来自于第二年嗯)。如果实在干货不够,也可以用经历、看的书、思考的问题之类来凑。但这个风险比较大,对其他学校还好,对牛剑这两所学校来讲不一定管用。


4. 为什么你的个人陈述没写成绩?

答:成绩在另一个表格里,会有统一格式统一填写交给学校。在其他地方是没法填奖项和履历的,所以个人陈述是唯一的机会。

5. 我的干货和要申请的专业没什么关系,怎么办?

答:尽量提炼出有什么“可转移技能”能够适用你申请的专业。


这集到此结束~

 有问题欢迎戳

QQ:278814963
微信:Q_Aohan
Email: qu.ao.han97@gmail.com
附录

If I were to use one word to describe economics,that would be “decision”.

Since young, I was always confounded by my inclination to weigh the potential gains and losses before making decisions.The very first economics class solved the puzzle - I learnt that this framework is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Economics, as I subsequently discovered, studies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her relevance to the real world and the analytical rigour in methodology deeply impressed me.

It fascinates me how diagrams can succinctly capture complicate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economics. To enhance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graphs, I tapped on my proficiency in Mathematics and proved the grap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ginal cost and average cost curves with differentiation techniques. As one of the four students in the entire cohort that qualified for the American Invitational Mathematics Examination, I believe that my mathematical prowess will enable me to cope well with college economics.

When I qualified for reading Higher 3 Economics in Year 2 due to outstand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I accepted it without hesitation. Taken by fewer than ten students in the entire college, the course was extremely challenging – its seminar format propelled me to discard the mentality of expecting standard answers from tutors and starting to find solutions to complex questions on my own. For instance, I have been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policies that improve levels of innovation in the Singapore economy and went to conduct independent research on her 50 yea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oticing that Singapore’s policies focused particularly on firm's product innovation, partly due to her highly risk-averse population profile, I proposed plans to develop a “failure-friendly” economy that could allow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cess innovation to flourish in Singapore.

Subsequently, I submitted the above policy recommendation to the prestigious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in the Presenting Futures economics essay competition. The fresh perspective and rigour of analysis impressed the panel of judges, and I won the Top Five Commendation Prizes in the nation, competing against researchers, working economis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 was also extremely proud to be the only foreigner among all the prize-winners because my consistent effor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ountry that I study in finally paid off.

To share my suggestion with an even wider community, I went one step further to write to Singapore’s best-known newspaper, the Straits Times. Seeing my commentary getting published was much more rewarding than winning the prize itself, as I know that I was actively contributing back to the Singaporesociety.

Juggling academic workload, economics competitions and co-curricular commitments, I learnt valuable time management skills. Furthermore,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Chinese orchestra, such as the Head of Finance Committee, trained me to become an effective communicator as the job required liaison with a total of around 100 band members, teachers and online ticket buyers. Being responsible for 869 tickets and over 10,000 SGD of revenue has also greatly enhanced my management skills.

Born in China’s second-tier city Chengdu and schooled in Singapore for four years, I believe that my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will be a valuable addition to the university’s diversity. Not only a committed student who makes full use of the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my institution via participation in many competitions and seminars but I am also keen in community work and served as the Head of Music Committee in the college overseas volunteer trip to Cambodia. I look forward to university life in the UK, the country that kick-started my desire to explore the world in an immersion study programme at 14, and I am positive that choosing to study in the UK will be a sound decision.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公众号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

“狮城留学”欢迎热心人士投稿,投稿邮箱:

bbzsc888@126.com

或是QQ@每期采编组组长




本期微信号采编:二组

组长:泰安润妈   

组员:哈市远爸   南京驰妈   泰安千妈   

            南昌樵妈   大庆思妈   西安雪妈   

编辑:西安15轩妈

审核:广州14瑞妈

 

        荐书      

新加坡留学宝典《宝贝在狮城》

 4个篇幅,10个章节,156篇资料,40万字。
前所未有,值得珍藏!

长按下面二维码或左下“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请点击“阅读原文”即刻订购《宝贝在狮城》等您来下单!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