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做爱张扬的女人,不如做爱自己的旅行家——性不该是女文青的标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今天朋友圈火了一篇《张扬导演,我爱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文艺女青年的标签变成了傻和性,卖纯卖脸附加数佛珠?对不起,文青的标准很高的,请朋友圈不要随意把一个褒义词玩成贬义词。如果有时间看完那一整篇负能量的碎碎念,愿你也能读完这篇正能量的真实。


我是俞瑾,28岁北京姑娘,心理学毕业,16年从百度辞职后旅居中国,17年单人单骑摩托车穿越亚欧大陆,两年全程五万公里靠公众号卖文为生。


以下将继续写的是一种看起来脱离现实的生活,某些精神将与城市里的享乐消费主义完全不同,因此我担心有人不能理解或认可——但请相信本文将带给你完全不同的感悟,不娱乐也不浪费时间,你花9分钟阅读的是我将近两年的经历和改变。



一、现代城市生活


第一段将从我们共同的经历开始,比如读书和工作。


如何选择生活并无对错之分,若把时间往前倒两年,我也还在互联网公司做深夜加班狗,年薪20万——追求吃牛油果的自由、健身的自由、旅游的自由、买包的自由,终极目标是买房的自由,也追求恒久的爱情和婚姻。同时办公桌上少不了因deadline而失眠焦虑的咖啡粉,内心弥漫着一种物质不能填充的空虚。


就在一个很普通的早高峰,我背着mac挤在地铁里,突然就觉得灵魂飞了起来——它看见一群长相不同却表情相近的人,他们每天都挤相同的地铁去往西二旗;它知道哪站上车的人多和哪站下车的人少,以及他们将涌向附近哪座大厦或班车。灵魂越飞越高,它俯视整座城市,路上穿梭着与昨日相同的车流,四面八方的人群被送进不同的容器——城市像一个巨大的机器,飞速运转,吞噬着人的生命。


这就是现代城市生活,每个人都受限在细分的工作和关系中。而大小城市之间并不存在鸿沟,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都有着相同的住宅区、写字楼、商场、医院、学校、娱乐场所等等,区别仅是发展上的一些数字。人就在这些固定的容器之间流动,再加上政局稳定与经济发展,使得活着的精神大部分来自于工资和利润、消费和享乐。


如此再反过头看自己及身边人的追求,无不被虚幻的商品价值操控,还被城市文化、社会规则、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束缚。谁不想追求诗和远方,却仍旧不得不的每日追求着钱。


无外乎?无外乎!



二、现代精神生活


1、灵魂为什么会从躯壳里飞出来?


片面地说,我们的精神大部分来自于工资、利润、消费和享乐,但这些可以叫醒我们的一天,却不足以安抚我们入眠。内心真正的精神生活需要大量鸦片:书籍、音乐、爱情、信仰、自然…… 当内心无法满足,想必每个人在深夜醒来后,都感觉过自己就像一尾游在玻璃缸中的鱼——孤独、焦虑、迷惘,憧憬自由,可四周又竖之以高墙。


2、谁不知道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


在城市生活之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灵魂飞向书籍、音乐、爱情、信仰、自然……但在运行良好的城市里,过分追求精神会被社会定义为迷信、堕落、逃避现实、不求上进,甚至直接把其归为病态的“社会功能障碍”。因此,城市里就产生了非常可笑的现象——每个人都知道精神生活的重要,可比起城市生活,我们真正分给精神的却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时间碎片,甚至是虚假的姿态,然后立刻匆匆忙忙的又回到城市生活里。


3、而我们的精神又究竟被什么填充呢?


睁眼必见的广告、朋友圈的公众号内容、抖音直播小视频、网剧电影电子书、,但不可否认这些荒诞的娱乐内容才是多数人的精神鸦片。我们的精神被无数运营大V、营销大神、销售精英操控着,他们不会宣传理性,因为理性的知识无法为利益买单。别觉得无所谓,这是我们共建并共享的精神生活,当中没有一个人不该为此承担责任,亦没有一个人逃的掉这场城市洗脑。


4、人的精神生活一直空虚吗?


现代城市不过形成了几百年,但它吞噬了我们久远的精神生活,当我们只相信科学知识时,就已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曾经的神是什么?为什么没人见过却仍旧跪拜?想起来总觉得荒谬,但换个角度你或许就会明白了:信徒一天到晚不是在对神说话,他们仅仅是在对自己的内心说话——我们用于娱乐以及新闻的时间,几百年前的人们都心无旁贷的冥想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信徒的集会也是彼此分享着私密的精神世界。


在此感谢你能读到这里——我们匆忙的做着很多事情,你现在肯定会想到手头还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忙——但我仍抱着最小的希望,期待你能读到我即将要讲述的另一种生活。



三、我的出逃


1、第一层是空间上的出逃。


很快的办理完离职手续,买了一辆摩托车骑着离开了北京,我在沙漠、草原、雪山、峭壁的无人之境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两年,一个人,五万公里的旅居。


在路上租住了很多不同的房子,还没有封顶的土坯、看得见星空的毡房、锈迹斑斑不知从哪开到山顶的小巴、高高挂在树上的木屋、能听见海鸥飞过浪花的船舱……刚开始睡不习惯陌生又不舒适的床,后来渐渐习惯了这种自由,总在快要扎根前去往下一个远方。


在雨后的森林里寻找可以食用的蘑菇,《浆果百科全书》替代了《大众点评》;在北欧遇见的麋鹿和在藏北遇见的野驴居然一样倔强,它们都喜欢追逐快速行驶的摩托车,再突然从车前一跃而过;在挪威的森林曾守护着一朵花从含苞到凋零,期间下了四场雨,月亮划过天空七次,我听见那朵花在夜晚也会觉得冷……


当我在公众号记录这些时,很多人羡慕我现在的生活。去一个没有信号的地方彻底回归自然,或者环球旅行,很多人憧憬可为什么极少有人做呢?



2、第二层思想上的出逃。


对于长期旅行,最难的不是钱(虽然大多数人觉得是钱),是放弃几十年的城市经验、社会责任、人际关系,等于把人生简历全部清零。要知道换一个工作、伴侣或改掉坏习惯都很难,而“出逃”在改变所有行为背后,仍需重建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以获得新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不然即使能出逃也终要回归。


有很多或利用长假或辞职后四处旅行的人,见多识广并没有让他们的灵魂变得有趣——当他们谈起旅行时,说的总是其它国家的治安和交通,谈到景点只说的出好看和不好看,提到食物又只说好吃和不好吃,最后推荐的可能是入住的酒店。这些人有着旅行的欲望,也去了很多地方,但长期旅行会让他们感到另外一种焦虑——如果思想不同时出逃,空间上的离开只是暂时的。


此处可能要讲到梭罗的《瓦尔登湖》、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利奥波奥的《沙乡年鉴》、迪拉德的《现世》、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毛姆的《刀锋》、黑塞的《悉达多》、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但你可能没有耐心听我展开细讲了(如果你愿意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简单说这些书都体现了作者“出逃”的思想:反对城市生活,出逃于体面的外表、工作的保障、社会的身份体系,坚持用精神标准衡量自己和他人,而非城市的物质标准。


这种思想是长期存在于主流之外,他们在上个世纪被称为“波西米亚人”,还有一部分被称为“嬉皮士”。我提到的那些人都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其实我们身边仍会找得到为了写作、绘画、谱曲,或游历世界而从城市默默出逃的人。如果把中国所有的这些人聚集在一起那就很好找了——拉萨、大理、景德镇、终南山等地的“文艺青年”、“隐士”便是最好的写照,回归自然的同时结为社群,以获得现代城市之外的身份认同。


这些都是我在冲动出逃后开始想的。即便这样,当我每次内心满足的回到城市,它的繁华仍会令穿着骑行服的我心生羞愧。从不学旅行大V忽悠他人辞职旅行,我总在问自己:肩负社会责任和回归自然,究竟哪一种生活更接近人的本质及生命的最终意义呢?


人非生而知之者,可人活一世仍莫能知。



四、出逃后的改变


其实改变才是本文的重点——我把旅行的过程看作是“行为艺术”,类似“实验”——当环境和生活彻底被改变后,思想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成本是生命(我的二十几岁),看似浪漫主义的旅行就变得极其危险了,因为它的结果不可控也不可逆。故事继续——



1、16年8月以前


我的工作是互联网营销,有着拿得出手的履历,所以旅行前我认真考虑了三件事儿:内容撰写、粉丝维护、渠道平台。凭借之前工作的人脉,以及旅行内容的直播性、话题性、差异性,很容易的签了几家公司做合作推广。这很好理解:第一、我需要旅费;第二、我认为被关注和产生影响力,才能让旅行产生意义。


处理好一切后我就骑着摩托车离开了北京,本以为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



2、结果第七天,到了新疆。


我坐在一大片白色风车的下面,看着落日浅浅把天染成红色,想起一本书上说过,落日的余晖中会闪过一道绿光,很难被漫不经心的人看见。那里是全国最大的风区,坐在掀翻过火车的风里,我第一次忘了往回传内容……


和我对接工作的同事,第二天挤着地铁给我打电话,说没在邮箱里看到发在朋友圈的风车和夕阳。我职业的以简短的理由搪塞着,把早上和女主人一起挤牛奶的过程拍了视频——当天这条内容占据了几个短视频app的首页,短时间数百万的点击量。做互联网营销工作有一种快乐,就是点刷新键后,发现数据正炸裂的递增。但可笑的是,那天我所有的快乐仍在挤牛奶和烤面包……



3、第三十天,新疆最北喀纳斯。


九月初,帮游牧的哈萨克族把毡房收进小卡车,然后一起躺在帐篷里看星星。那里没有信号,照明靠蜡烛,我一会儿看噼里啪啦的火,一会儿抬头看迷人的银河。这种环境里人都会回到一个终极问题上: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了数字、营销、商业利益、个人价值吗?这些带给我的是否高于迷人的银河呢?


我有时一天都注视着沙漠中的胡杨林,它的美不是半永久和玻尿酸,是由内向外的生命力量;我有时一天都注视着高耸入云的雪山,它的崇高不是权力,是让人由内心感到谦卑的自然力量。晚上再打开电脑看数据时,我完全不能集中注意力,真的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4、第七十天,西藏拉萨。


违约了所有平台,公众号发文不再接商业合作。


那时还有很多人嘲笑和挖苦我,去了趟西藏就自以为洗涤了心灵?那些到拉萨洗涤心灵的游客,可能也不知道几百年前的旅行其实很多就是为了朝拜。整日闻着熏香、看着慈悲的佛像、听着缓慢的经文,这就如眺望西藏的雪山,环境的确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去感受、去敬畏、去善良、去爱。只是城市里的建筑、信息、工作,又很快的让游客淡忘了那些本就说不上来的感觉,所以是否被洗涤了心灵就成了很难回答的问题。


那时我问自己,目不识丁又整日念诵经文的藏民真的无知和愚昧吗?而城市里受过教育的人真的理性和文明吗?靠什么来判断呢?拥有的钱权利吗?掌握的科学技术等级吗?——我们每个人好像其实都不知道自己手里的项目是成是败,投资的数字是加是减,也不要提把这些放到整个公司、行业、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真正表现,可恰恰这些问题使得“从哪来到哪去”的这种终极问题不再是问题——我们理性的无知着,无知的自由着,在现代城市里活的如一台“快乐的机器”。


……



5、旅居的生活已持续了近两年。


对我而言最大的改变——是自己从无穷的欲望中解脱了。


从城市离开,城市结构中的动力就不再是动力,物质激励和商业利益不能再驱使我。这样说并不想彰显优越感,如果你不整日盯着这些枯燥的建筑、营销式的文字、无意义的数字,你也会重新定义生活的“好”与“坏”,重新定义“美”这个被城市用到烂俗的字。


我感谢自己的出逃,以及没有被人与人的关系束缚,我超级喜欢现在这个自己。不再需要首饰、胭脂、衣着的过分装饰,我更希望遇见我的人像看一棵树,像我连续七天看森林里的同一棵树还仍被吸引着继续看下去那样。


如果你想给我一套在北京的房子,不如同我去树上搭一间屋子。我会陪着你看一场日落,偷偷告诉你夕阳的余晖在哪一个瞬间会闪过绿光。地球上几乎每个人都见过红色的夕阳,却罕有人看见那道绿光。



五、旅行仍将继续


本月28日将飞至意大利继续骑行,这次计划从意大利骑向希腊雅典,也是我的第一次人文之旅——为什么会选择雅典呢?


雅典是希腊最重要的历史古城,是欧洲文明、文化、文学、哲学的发祥地。我想去感受的,正是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已找不到的精神闲暇——在古希腊语中,“闲暇”和“学校”是同一个词,他们觉得闲暇是美德,而工作使人内疚。我想知道那些词汇最单纯的样子,如生命、勇敢、美,等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那条路你必须要走,因为你灵魂的每块碎片就在路的尽头等你,不找到它,你就不完整”。


感谢你能一直关注我,希望我们一起共同寻找。

实属看不下去今天对女文青的标榜,感谢你看到最后,感谢转发。



六、画册预售


我只是一个卖字的人,不卖肉不卖笑不卖纯。如果你欣赏这场行为艺术,可以赞赏一升油(16元)或购买一本画册。这本画册将覆盖今年欧亚旅行的全部风景,并附有路上的文字,预售价格199元(将在本次旅行结束后制作发出)——长摁二维码支付199元,务必留言您的微信号,我将逐一添加至微信。


想起海子去世那天走进饭馆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




更多摩旅精彩,欢迎扫描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