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走进河南大学——见证历史的沉浮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开封城内东北角,著名的铁塔南边,有一处菁菁校园,这便是蕴藉着民国建筑风韵的河南大学。今天的河南大学已经不复往日繁华,只是一座普通的本科学府,但它深厚的积淀犹在,悠久的历史让人景仰。它洗尽铅华,依然含英咀华,恰如慈母春晖。

河南大学校门建于1935年,为经典的宫殿建筑。中间最高,重檐灰瓦,面阔三间,牌楼式样。大字板上题写校名,庄重不俗。两旁单檐箓顶。

河南大学是清代河南贡院所在,吾国从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就是在这里走向终点。民国元年,林伯襄先生在此创办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吾国当时三大留学基地之一。莘莘学子得以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成为引领潮流的一代骄子;这其中有著名建筑大师、。193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河南大学至今。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和开封铁塔紧密相连,形成呼应之势,以致融为一体。南大门和大礼堂之间组成500米长的南北中枢。博文楼居东,它是校园内最老的建筑,属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遗迹,再东是东十斋。博雅楼位于西侧。这些近代建筑是校园的魂魄所系。博雅楼身后是贡院旧址,竖立两块清朝石碑,这是学校慎终追远的象征,是寻根溯源的证明。

南北主干道两旁,建筑星罗棋布,掩映在花木树林之中,形成优雅的象牙塔。东面绿荫里,竖立一块国保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河南省人民政府2006年10月8日立。此处的建筑,人文与历史并重,技艺和美学糅合。厚重和谐。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任校长林伯襄先生,文质彬彬,风度儒雅,身着长衫,手握书卷,正襟危坐。

 西洋山花,卷曲涡纹,却不能掩藏檐线下的中式单栱。欧风美雨之下,永远藏着炽热的中国心。

预校门楼之后,是一座优雅精致的建筑,中式屋顶,西洋立面。如同穿着西装,头戴瓜皮帽的民国男子。一再掩抑,竟也藏不住由内而外的风韵。博文楼又名6号楼,建于1915年,1919年落成。是河南大学校园里现存最老的建筑。设计者已无从考证。

屋顶则大行吾国固有格式,中间局部三层前面采用悬山坡屋顶;后部山面采用歇山顶;二层两侧采用四坡屋顶。

博文楼前立一尊头像,颇为引人注目。1925年夏,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区委负责人的应邀至此,向全校师生作《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演讲。此头像正为纪念此事而立。

博文楼下有宽大伸展的基座,厚实凝重。四周绿树葱茏,环绕左右。优雅脱俗。

爱奥尼壁柱。

根据吾国书院的传统,在讲堂左右布置斋房。河南大学现存十二座斋房,东边十斋,西边二斋。东十斋位于博文楼东,由大门一直延伸至大礼堂前,有如兵阵。砖木结构。

斋房一色联排,山面朝前,线条匀称美观。

窗套装饰传统垂花柱,亦中亦西。

入口在侧面,正对中心干道。门楣为木构垂花屋檐。垂柱间镶刻有30块雕着梅兰竹菊、瑞禽异兽的木雕花板。斋名就刻在花板之上。

斋房屋顶由红色机制平瓦覆盖,三座人字坡勾连,侧面伸出人字坡抱厦。城垛式女儿墙。

斋房居东,西为微地形绿化场地。

博文楼之后,东斋之西,余出空地,辟为草坪。曲径通幽,花木扶苏。你侬我侬。

大礼堂位于中轴线上,与校门遥遥相对,距离500米。但见绣闼雕甍,崇殿杰阁。这是民国时期的经典中西合璧礼堂建筑。令人赞叹的借景,来自远方公园里的宋代铁塔。远近之间,两座名构穿越千年,惺惺相惜,相望江湖。

大礼堂是河南大学的标志,始建于1931年,设计者许心武,1934年底落成。建筑整体对称,入口处八颗圆柱,凸出重点。屋顶层层跌落,高低交织。楼分二层,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拥有近三千座位。规模宏大。

大礼堂坐北朝南,采用传统之台基、墙身、屋顶三分式构图。细节丰富,尺度恰当。

屋檐下雕梁画栋,皆是传统的山水、瑞禽、花草图案。垂花柱、雀替、挂落,精雕细镂,引人入胜。

雕花窗套,什锦窗格。

八角窗。

从侧面看去,大礼堂宏大的体量毕显无疑。屋角檐牙高啄,主体大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门厅上部为单檐歇山顶,门厅两侧的楼梯间屋顶则为卷棚歇山,极富变化,瑰丽奇谲。整体平面为凸字形,前方伸出屋。

据记载,大礼堂主体硕大的歇山屋顶采用了27米长的豪式钢屋架,下部由八棵立柱支撑。

转角荷花圆斗,上托麻叶头。

混搭线脚,兼具中西风韵。

大礼堂西南面。

大礼堂主入口的八颗立柱,身带凹槽,西洋特征颇为经典,两柱一列;中间三座门,却是中式风韵,朱门春深,上部出挑披檐,檐下垂花柱,沥粉贴金。

大礼堂东,是艺术学院教学楼。门前以两棵圆柱与大礼堂协调,形成过渡,向经典致敬。

大礼堂西南是9号楼,位于河南大学中轴线主干道的西侧。

再向南去,就是著名的博雅楼,亦称7号楼。由李敬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工字形,南北为歇山屋顶,中间长条为悬山屋顶。屋檐之下,垂花柱林立,柱间木雕花鸟虫鱼之类,色彩艳丽,卓尔不凡。

博雅楼在四方皆设门,东门面向主干道,卷棚顶带柱门厅,现为历史文化学院。门厅上部在二层再设披檐,使立面更加丰富。坡屋顶伸出两座塔楼式样的烟囱,小巧玲珑。

烟囱像是袖珍的西洋钟楼,凹凸有致,层次分明。攒尖塔顶上嵌宝珠。

下部为半地下室,上部主体二层,圆形壁柱排列如阵,使立面挺拔如簇。

西立面前乔木距离较远,留出空挡,可窥全貌。

中间西入口做法与东面基本一致,只是屋顶少了两根烟道。

博雅楼西有宽大平台,烘托出建筑的体势。

全楼巍峨壮观,主次分明,典雅庄重,堪称佳作。建成时间:1920年代。

小礼堂位于博雅楼南,外形简朴,是二战中日本占领河南大学后建造之俱乐部。单层双面坡顶,东西走向,正门山面朝东,前有披檐。据记载:,聊慰乡愁,同时置酒行乐。1945年日本投降后,。后被埋葬在小礼堂周围。如今这里已是芳草凄凄,不复旧时痕迹。

这使我想起东南大学以前的土木工程系工字形平房,,比起河大要广大许多,可惜已经拆除。历史成为纯粹的记忆。

小礼堂中部两边施拱券走廊,应是内部大空间与外界的联系走廊,平实朴素。

小礼堂看似平淡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沧桑和辛酸历史。

国立河南大学复校纪念碑,立于民国三十五年腊月,由时任教务长郝象吾撰文。碑文记述了二战之中,河南大学辗转流徙的办学经历。“不幸天祸华夏,,因而颠沛流离。历时愈八载。其间迭为临时校址者,有鸡公山、镇平、嵩县之潭头镇、淅川之荆紫关,及宝鸡之武城寺。以在潭头历时五年为最久。值乾坤板荡之际,避地于万山丛中。抱残守缺,勉尽讲习进修之职责。以保全中州学术之一线命脉。可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者矣。”

此碑是河南大学的一本荣誉证明,国难当头之时,大学选择了铁肩担道义,展现了破釜沉舟的勇气。碑文在最后展望未来,冀望后学,勤勉奋发,“使中原文化恢复其在古代世界文化中之领导地位,庶可告无愧于汉宋太学之先贤。”令人感佩不已。

河南大学贡院执事房,是吾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监考官办公的地方,其时1904年。当时的执事楼,计782间,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为2002年重建,坐东朝西。执事楼共两层,两侧是敞开式露天石梯,正面的一楼与二楼之间为拱券柱廊。

中国科举的最后一次选拔进士的会试地点不在的,而是曾经的东京汴梁,这其中蕴藏着辛酸的往事。1903、1904年的,刚刚遭遇庚子之乱,八国联军洗劫一空,京城顺天贡院已经毁于一旦。帝都无法举办全国性的人才考试,只得挪移它处。开封因此成为吾国千年科举的绝唱之地,实属无奈。九泉之下的汉宋太学大儒,想必唏嘘不已。

贡院碑,计三座。两座位于方亭内,系清代原物。

中间露天的一块石碑是重刻之清道光十一年“重修河南贡院记”碑。河南大学的前身,即是河南贡院,1904年在此举行了吾国最后一次科举会试。1912年,在贡院原址建立河南留学欧美美预备学校。后成为河南大学,直至今日。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碑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碑文由是时任河南巡抚的牛鉴撰写,笔力遒劲。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碑文。

碑首为双龙戏珠,碑额为篆字“重修贡院碑记”。

清雍正十年(1732)《改建河南贡院记》。这块碑是河南大学校园内最具年代的古迹。

碑文为当时河南巡抚田文镜撰写,详细记述了河南贡院迁建之史实。河南贡院原位于龙亭一带,贡院四周常年积水。雍正九年,院址迁往今天河南大学处。

碑首刻双龙,碑额题字:改建贡院碑记。

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贡院碑。开封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12月23日公布。开封市革命委员会立。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贡院碑。河南省人民政府2008年6月16日公布,开封市人民政府2008年8月28日立。

河南大学东工字楼,位于贡院遗址北,东西走向。主入口面南,颇具西洋风韵,是山面朝前伸出的抱厦,辟三座券门,中间较大。现为开封市不可移动文物。

河南大学,肇始于清初雍正九年(1731)的河南贡院,见证了吾国千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消亡。1912年,成为吾国三大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之一,发蒙启蔽,开人眼界。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它大气磅礴,波澜不惊。它如一位垂垂老者,深沉地看着世界,令人尊重。它超脱于沉浮之间,永远留给世人温柔敦厚的身影。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