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岭南文化寻根之旅:张槎醒狮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相传在明代,佛山一带有一只独角怪兽,时常夜出糟蹋农作物,残害禽畜,弄得鸡犬不宁。后来人们根据怪兽的样子和习性做成狮头伴着锣鼓驱赶才将其赶跑。此后怪兽再没出现,而舞狮驱邪便相沿成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佛山舞狮源远流长,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



趣味横生  场面不输黄飞鸿电影

黄飞鸿系列电影将岭南的舞狮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岭南盛极一时的舞狮活动被海内外的人们广为熟知。但是,电影毕竟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真实的舞狮是怎样的呢?在佛山,张槎醒狮就是岭南舞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舞狮团体。

  

旧时,在张槎东鄱、莲塘、青柯、弼唐一带,均有舞狮的传统,醒狮成为张槎的代表性文化活动之一。传统舞狮一般由6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两者互相配合,展现雄狮的各种姿态。还有一人头戴“佛公”面具前头引导,手拉大葵扇招引狮子前进,并同狮子竞相嬉戏,为舞狮增添了不少情趣。此外还有3人跟在狮子后面敲锣打鼓,舞狮时的热闹场面不输黄飞鸿电影!

  

舞狮子的两人是醒狮的主力,二人动作经过长期训练形成默契,随着鼓点锣声的快慢轻重使狮子活灵活现,舞出千姿百态,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张槎历来舞狮之风盛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每逢喜庆节日、工程竣工或者企业开张、体育赛事、重要庆典等,都有舞狮的身影。张槎各村均有自己的舞狮队,1990年全镇有11支龙狮队伍,到2002年发展到18支,比如莲塘醒狮队、富威醒狮队和张槎村醒狮队等都是有名的醒狮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张槎还培养出国际级舞狮裁判陈锦桃和国家级舞狮裁判陈汝安,以及一批国家一、二级裁判、教练、舞狮专业人员。



要学舞狮  得先练武术

南狮种类有两种:一为佛山狮,外形口大高身、步法阔大;另一种为鹤山狮,由佛山狮延伸而来,其外形较扁,嘴较长。

  

狮以颜色来分类,一般多为黄、红、黑三种,这三种狮一般称为刘备、关公、张飞之狮子,黄面白须作刘备,代表辈份高;红面黑须作关公,代表“忠义”;黑须黑面作张飞,代表威武之意,又称铁角“牙擦苏”。狮头基本上都是阔口、明牙、丹凤眼、方额蚕眉,身上的是马尾毛、腊肠尾,这是典型的传统装扮,是佛山传统狮的“脸谱”。

  

南狮离不开武术,佛山传统历来由武者舞狮。许多时候,为了打发学武时的无聊,很多师父在教武术的同时,也会教徒弟舞狮。

  

以前的佛山青年人常喜爱舞狮以示威武,盛行的洪拳、白眉、蔡李佛、洪佛、龙形等武功多属硬桥硬马和沉稳流派,正适合舞起来大摇大摆、灵活自由的佛山狮。

  

狮子找寻食物之前,以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达,没有固定的套路,南狮讲究的是随心所欲,但绝不是乱舞,舞出来要表达出传统狮艺文化,才是真正的佛山传统狮。舞者要表现出南狮上述惟妙惟肖的动作,不仅对舞者的武术功底有一定要求,还考验舞者对狮艺文化的理解,要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狮子当中,使狮子像人一样做表情、动作、思考,这样表现出的狮子才好看。


现在,经过多年的推广,舞狮不仅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甚至成为中国元素中一个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符号。作为佛山人,我们在欣赏这份热闹和趣味的同时,把这份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历数张槎的“十个第一”之

第一粤剧狂

“南海十三郎”江誉镠

如果放一张空白的纸在你面前,你会想到什么?在张槎“粤剧大王”南海十三郎看来,那是一幅绝美的画,叫作《雪山白凤凰》。“南海十三郎”很多人都听过,其实他的真名叫江誉镠,是末代翰林江孔殷的第十三子,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张槎名人。


梅兰芳亲自指点

民国初年,江孔殷在北京结识了梅兰芳,后邀请其到广东演出,并接待他在“太史第”小住。其间,梅兰芳在江府演出他的首本片段,江誉镠在看戏之余,萌发了对粤剧的浓厚兴趣,并抓住机会向梅兰芳讨教戏剧知识,为后来走上粤剧编剧之路打下了基础。


“南海十三郎”以一本《女儿香》出道,在成名之前,他已写过不少剧本,。当时他在香港与漫画家林檎合租一房,积极写剧声援抗日救亡运动。有一次,他以岳飞抗金故事作题材,创作《莫负少年头》,最后一场落幕,竟然用《义勇军进行曲》结尾,让人拍手叫绝!


“十三郎”正式晋身梨园后,效力于觉先声剧团,为薛觉先写下不少剧作。后因战事,他不得不先后辗转广州、香港、韶关等地,但一直坚持创作。这位多才多艺的粤剧编剧家,一生编写过100多部剧本,作品有《心声泪影》、《梨香院》等。“南海十三郎”的故事还在香港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火爆一时。时至今日,下朗村都会在重阳时节敲锣打鼓,上演粤剧大观。


◆  ◆  ◆  ◆  ◆  

来源:微新闻中的张槎

编辑:霍慧怡、陈靖斌

佛山周报整理发布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