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研选 | 从车联网到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离我们有多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关注我们

文 | 君临团队(公众号:junlin_1980)



君临按
本文的观点和数据来自华创证券的研报《汽车产业:汽车电子、车联网、智能汽车产业价值分析》。感谢华创证券欧子晨团队的研究成果。

正文

车联网:软实力下的未来趋势

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云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车联网通过 GPS、 RFID、传感器、摄像头等装置,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有的车辆可以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通过计算机技术,这些大量车辆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处理,从而计算出不同车辆的最佳路线、及时汇报路况和安排信号灯周期。

车联网主要由三层构成。第一层是感知层,即为 RFID 等感知系统,这是目前很多企业在做的和较为简单的层面;第二层为互联互通,即为车与车、车与路的互联互通;第三层是通过云计算等智能计算,调度、管理车辆。



车联网生态链的打造

车联网通过打通行业数据链将汽车产业链进行延伸,其生态链主要包括汽车生产商、车载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商( CID)、网络运营商、车联网平台运营商和软件及数据提供商。

TSP(车联网平台运营商)处于现阶段车联网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其上接汽车生产商、车载信息终端制造商、网络运营商,下接软件及数据提供商,将车联网产业链核心转变为枢纽,数据在所有行业之间高速流动。

金融、保险、 4S 店与车辆等行业将得到深度整合。车联网系统通过车联网数据,帮助主机厂以及 4S 店垂直各个环节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同时打通上下游数据交换和共享,包括汽车后市场以及二手车市场,使得数据连上的信息可以被深度分析和挖掘,例如保险公司利用车主行车数据进行车险定价。



车联网对汽车产业不是产业链的冲击,而是价值链的重组。车联网将汽车产业价值链延伸并下沉,传统主机厂从价值链的下游转变为“硬件提供商”, 汽车服务后市场将被打开。 传统汽车交通工具属性会逐渐弱化,车载信息服务、智能驾驶、汽车后市场服务将会成为智能汽车新蓝海。 车联网通过搭建汽车生态链系统,打通数据链、延伸产业链、下沉价值链。

全球汽车巨头的精心布局

目前车联网整体行业生态链系统还没有构建完成,但孕含的千亿蛋糕已经吸引大量企业纷纷进入,仔细分析目前的市场格局,我们看到行业内竞争者主要包含各大车企、互联网巨头、以及部分成熟的车联网公司和一些初创的公司,这些不同的竞争者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车联网的发展。

整车企业由于掌握汽车的生产资质和汽车制造的壁垒很高、 具有整车控制集成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车联网运营平台) 处于车联网比较核心的地位,以及把控着车联网数据核心基础 CAN 总线,尤其在前装市场掌握着主动权。

前装市场主要目的是汽车制造商在旗下车型搭载自家品牌的车联网系统,前期免费,积累用户数量,培养用户习惯。汽车制造商在技术装置方面主要采用雷达(厘米波、毫米波、超声波)、相机(立体、彩色、红外)、传感器(雷达、激光、超声波)、摄像机等进行环境感知和识别,通过基于车联网的协同式辅助驾驶技术进行智能信息交互,结合 GPS 导航实现路径规划,注重机电一体化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技术的研发。

如通用的 OnStar、丰田的 G-book、宝马的 iDrive、雪佛兰的 MyLink、别克的 Intellilink、凯迪拉克的 CUE、福特的 SYNC。



在车联网中,整车企业和互联网巨头占据着产业链核心的地位, 互联网公司成为进军车联网行业先发力量,加快汽车智能发的步伐,互联网革命性的发展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汽车 4.0 智能化的时代,互联网公司争先进入这一领域,从国外的谷歌、苹果,到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乐视网,都想在汽车互联网里大施拳脚,在新行业发展趋势中分得一杯羹。



互联网公司通过依托自身优势,重点布局车载智能、无人驾驶、互联网汽车生态系统,互联网公司进军汽车行业的主要方式是依托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以车载智能产品、无人驾驶、互联网汽车生态系统三大方向为主要内容,通过与传统车企的合作,积极推进汽车智能化的进程。


除了上述巨头,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也蠢蠢欲动,乐视网宣布与酷派在 5G 上面的合作,打造历史上最快最炫酷的车联网,小米也投下巨资投资凯立德,夺下车联网行业的一张地图门票。

但由于现阶段车联网功能还处于初级阶段,无法实现车联网的高级功能,以防盗、安全性功能为主,缺少“杀手级应用”,导致用户存量较少。

而在互联网大打免费策略的今天,车联网的收费模式也难以为继,使得续约率较低。即使是市场领先的安吉星续约率也仅在 20%到 30%之间,根本无法达到车联网所需的大数据功能。

互联网企业布局车联网,兼容多种车机有望打破行业割据状况,打造行业大平台,创造新的盈利模式。相比汽车前装 TSP 系统走总线,互联网公司一般选择 OBD 接口读取汽车数据,并通过 USB 或 WIFI 将手机界面“投影”到车机上进行操控。提供的服务也一般是基于地图的 LBS 服务以及娱乐功能,属于初级阶段。CES 成为了各大厂家向外界发布新产品的平台,也是未来趋势的风向标。

车联网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展示,成为了很多届 CES 的最大亮点。整车、零部件企业奔驰、奥迪、起亚、德尔福都展示自己的新产品,除此之外,互联网巨头如苹果、谷歌、百度、乐视同样如此,汽车智能化、共享化革命在不断到来。


车联网行业的未来趋势

2015 年我国销售汽车 2459.8 万辆,同比增长 4.7%, 预计未来汽车行业每年的销量增速将保持在 5%左右。 同时,我国汽车保有量也在不断的攀升,截至 2015 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了 1.72 亿辆,再创历史新高。 预计 2016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 2 亿辆。稳步增速的汽车销量和庞大的汽车保有量,都为车联网市场创造出巨大的需求,车联网市场后市可期。

从 2005 年 2014 年,中国车联网用户数已从 5 万增长至 700 多万户(2014 年国内汽车保有量超过 1.5 亿,车联网渗透率超过 5%),而预计到 2016 年将渗透到 1200 万户,占彼时汽车用户总数的将近 10%,车联网产值超过1000 亿元,中国将全面进入车联网时代。



车联网正处于发展初期,有广阔市场空间,由于汽车行业割据与标准不统一,以及缺乏杀手级应用等原因。车联网还处于发展初期,续约率以及渗透率较低,同时车联网功能简单,与汽车智能化有一定距离。而国际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以及主机厂拥抱互联网,共享中控屏有望打破行业割据局面,以及 UBI 杀手级应用的出现也将加快车联网渗透率。根据毕马威咨询,预计到 2022 年,车联网将覆盖 90%的乘用车。

智能驾驶是车联网的终极之战, 车联网以及汽车性能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无人驾驶,只有实现了无人驾驶,人这个主题才能够得到解放,乘客才可以尽情的享受到车联网提供的智能服务,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达到无人驾驶,需要解决几个主要关键的技术,比如说无人驾驶所需要的高清地图,其相当于无人驾驶汽车眼和耳所需的高清环境感知技术。

无人驾驶:智能汽车产业浪潮来袭

无人驾驶汽车配备多用途的传感器设备,能够代替人类视觉,获知道路、信号灯、车辆位置、障碍物等信息,将数据传回计算机设备,由计算机根据实时路况控制车辆的增减速、转向等, 以电子设备代替驾驶员,消除各类人为驾驶隐患,极大提高驾驶的效率和安全性。

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发展的终极阶段,背后蕴藏着解放驾驶人时间、提高道路安全以及车联网入口等巨大经济效益。 在电子设备替代驾驶员的过程中,无人驾驶体现出与生俱来的优点,如大幅度减少交通事故、 合理切换行车模式节约能源、节约出行时间、增加驾驶娱乐等。



无人驾驶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其分别为驾驶辅助、部分自动化、高度自动化、完全自动化。

驾驶辅助阶段:汽车在感受到危险是向驾驶发出警报,如车道偏离警告、正面碰撞警告、盲点检测等。

部分自动化阶段:汽车能根据危险自己做出相应的动作,如紧急自动刹车、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等。

高度自动化:汽车达到了综合类辅助功能,如高速公路辅助系统与堵车辅助系统。


目前二阶段的技术已部分实现商业化量产,也即高端车型配备的自适应巡航、自动停车等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而部分实验室阶段的无人车辆已能实现部分道路条件乃至全工况下的无人驾驶。

智能驾驶是车联网的终极之战, 车联网以及汽车性能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无人驾驶,只有实现了无人驾驶,人这个主题才能够得到解放,乘客才可以尽情的享受到车联网提供的智能服务,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达到无人驾驶,需要解决几个主要关键的技术,比如说无人驾驶所需要的高清地图,其相当于无人驾驶汽车眼和耳所需的高清环境感知技术。无人驾驶通过感知模块来辨别自身周围环境的信息,为其行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伴随做这些方面的发展,智能驾驶的水平不断的提高。

各大产商纷纷进入无人驾驶领域,期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互联网企业中,苹果被披露的 Titan 计划中预计在2019-2020 年实现量产, Google 计划在 2020 年量产无人驾驶车商业化,百度计划 2018 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 2020 年实现量产等等。

整车厂中,大量国内外整车厂也制定了相应规划,并开展了道路测验。综合来看,未来 3~5 年是大量互联网企业包括整车制造企业布局关键技术、道路测验、智能汽车概念车密集发布阶段,明年预计就会有很多可上路行驶的较为成熟的测验车,行业发展有望不断得到验证。

市场普遍认为 2016 年开启了无人驾驶投资元年,到 2020 年初步实现商业化,行业将迎来 5 到 10 年中长期投资机会。

CES 大会上无人驾驶成为最热主题, 汽车制造业界各巨头,如通用汽车、福特、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奥迪、尼桑、丰田、宝马等,开始陆续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并向公众展示最新车型。

在 2016 年 CES 大会上,无人驾驶成为最热主题。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有多达 13 家车企参展,展位面积较去年增加了 25%。其中不光有奥迪、宝马、奔驰等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其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整车概念产品,其他 100 多家汽车技术公司也展示了它们在无人驾驶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创新。

谷歌充当先锋,最先推出无人驾驶车

互联网巨头谷歌先行一步,凭借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大技术实力,低调启动无人驾驶汽车研发计划,并长时间对外保密。截止 2012 年 8 月,谷歌宣布其测试车型已完成 50 万公里的零事故行程。

在 2014 年和 2015 年,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团队先后宣布测试车辆完成 110 万公里和 160 万公里的行程,后者相当于 75 年驾龄司机的驾驶里程。期间, 23 台测试车辆共通过了 60 万个交通信号灯、路遇 20 万个停车标志和 1 亿 8 千万辆汽车。

按计划,谷歌将于 2017 年至 2020 年面向公众发售无人驾驶汽车。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最重要的是头顶上是一台 Velodyne 公司的 64 线激光雷达,它可以一边旋转一边发射 64 速可达120 米的激光,根据反射时间差别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并用于绘制 3D 模型。

HDL-64E 的性能非常的强大,它能够每秒给谷歌提供 130 万组数据,这样可以保证给谷歌处理的数据几乎是实时的。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和对交通标识的精确识别,谷歌还为无人驾驶车配备了一对前视摄像头,这样可以帮助车辆定位和判断行进的速度。

HDL-64E 在一定程度可以判断物体的运行轨迹和速度的能力,为了与车辆自身速度结合,谷歌还为无人驾驶车配置了前三后一一共四个毫米波雷达。除此之外,无人车的轮毂上有位置传感器,可以探测车轮的转动和定位,再结合高精度 GPS定位的帮助,无人车可以进行准确定位。谷歌无人车最核心的是其强大的处理器和算法,所有的传感器将实时的数据汇集传回中央处理器,这些数据流量非常的庞大,可达 1GB 每秒,因此无人车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正式由于处理器强大的计算能力,保证了无人车做出准确的反应。




智能驾驶未来的空间格局将会呈现金字塔格局

金字塔的顶端将会是传统车企和一些互联网巨头,传统车企由于掌握汽车的生产资质和汽车制造的壁垒很高,以及具有整车控制集成的核心竞争力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互联网巨头由于在算法方面技术壁垒很高,故有机会抢占部分资源。
ADAS 供应商由于在感知识别等技术和给整车企业提供ADAS 解决方案处于金字塔的中部

而广大底层零部件供应商,如雷达、摄像头、刹车制动等执行件厂商由于技术门槛降低和行业集中度降低而处于金字塔的低端

随着智能加速产业的加速,无人驾驶商业化进程不断的加快,智能驾驶将会享受巨大的市场空间,无人驾驶产业链的塔顶收益将会持续增加,塔底的感知元器件和执行件有望分别形成数百亿元的市场。

我们预计到 2025 年,传统车企可以分得 30%的市场,这是因为造车门槛较高,传统车企有望保持全产业链优势,产品安全、可靠性更高、汽车更新换代周期较长、消费者对传统车企品牌认可度更高等。

互联网可以获得 50%的市场,这是因为互联网巨头抢占先机,凭借数据算法的优势掌握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公司在数据融合、高精地图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零部件公司有望得到剩下的 20%市场,这是因为许多感知器件的壁垒不是很高,而且技术成熟可以很快量产,除了芯片、激光雷达等厂商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外,剩下的元器件被较多的厂商共同生产,附加值较低。



无人驾驶元年,产业前景广阔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推进,无人驾驶将伴随着车企和互联网的不断布局开启行业盛宴。未来五年是大量互联网企业包括整车制造企业布局关键技术、道路测验、智能汽车概念车密集发布阶段,明年预计就会有很多可上路行驶的较为成熟的测验车,行业发展有望不断得到验证。

从各大车企与互联网巨头公布的计划看, 2020 年将成为无人驾驶车辆商业化元年,并从此进入爆发增长。

据 IHS 预测, 2025 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 23 万辆, 2035 年将达到 150 万辆。 其中,北美市场上的份额将达到29%,中国为 24%,西欧为 20%。




——END——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微信号:ansonad。


研报解读 | 分析师访谈
宏观大势 | 行业研究 | 企业分析
 
可能是中国最好的互联网证券分析平台

由资深媒体人和证券分析师创办


利益声明: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招聘公告:

君临团队急聘数名记者/ 文案/ 编辑,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文字老练。待遇从优,前景广阔,工作地点在广州,有兴趣的朋友请将你的简历和作品发到这个邮箱:junlinhr@163.com,长期有效。 


联系我们:

分析师请加微信:ansonad,并备注“真实姓名+研究机构+行业”;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junlintianxia97,并备注合作意向;

转载白名单请在君临公众号对话框内输入“白名单”,自动跳转后阅读规则;

文章投稿请发至:junlincx@yeah.net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