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玩家造园】有限空间无限意蕴——梅庐庭院的空间安排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有限空间无限意蕴

——梅庐庭院的空间安排



图/免毛爹

 

梅庐,是2014年国庆前夕改造建成的,扬州老城区深巷内的一处小院落庐占地100平米,前后两进各两开间,中间为小院约25平米。扬州传统民居中有一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叫“对合子”,就是三间两厢的基础上,前面对照小三间,各个房间环绕于天井,方方正正,俯看就像一颗印,所以又名“一颗印”。梅庐可以算是半颗印。

青砖黛瓦、花窗圆柱、假山幽涧、松竹芭蕉,传统中式元素在梅庐随处可见,这一半是为了与周围环境——老城区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群相和谐,另一半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乐与天地相往来,愿与花草共朝夕,弹琴、品茗、听雨、弄花……这些是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何在25平米的小院里,尽可能合理地利用空间,尽可能生动地展现自然意趣,而又不影响生活呢?确实费了点心思。

建筑的退与进。梅庐小院本来面积约22个平米,现为25个平米,增加的3个面积来自北房。事实上,原先的小院上空有大篷,小院实为一间封闭的厅。一般人总觉得房间越多越好,但我不这么认为。不仅大篷被拆光,北边两个房间檐口不变的情况,墙体全部北移60公分,使小院更多阳光与空气。并且,檐下多出一个小走廊,雨天可以在檐下行走而不必淋雨。此为建筑的“退”。

“进”则是指入户门内的廊,它原本是没有的。增加廊,一为连接南北房屋,二为安放人与物。廊下,雨天可喝茶听雨,晴天可避阳择菜,冬日飘进几朵雪花,夏天探来数羽芭蕉,多出一个开放的活动区域。晚上,电瓶车在这里冲电,这是生活必需的。

小院内还有一个增添的部分,是西南角的半个楼梯洞,与假山衔接,又被假山掩映,洞内约1个平米,做成了小卫生间,方便客人使用。小卫生间的窗为梅花形,窗外有几杆傍山的紫竹,成为小院里的一景。

卫生间的墙上砌,与西院墙平行等高,但因仰视的角度,意外形成错落的效果,丰富了小院空间变化和景观层次。

与楼梯洞相关的一个建筑上的变化,是南进房屋由人字顶改为平顶,增加了个20平米的平台,凭空多出了一个看夕阳观星宿吹凉风的户外花园。

平台向院一面留了檐,与东廊、北檐齐平相连,雨天檐上雨水全部落入下面的滴水槽,再汇入阴井,形成“四水归堂”之势。


假山的显与藏。梅庐大门在东,假山在西,开门则见山。山有起伏延绵之势,南起北收,余脉、侧峰、主峰、前峰、后峰、明池、暗洞自然铺呈,展开面约7米长2.5米高,如一幅小型山水画卷。假山占地并不多,约6个平方,但山体却给人一定的厚重和深远之感,山意浓郁。

25平米小院里有如此一座显山,却并不使人压抑,是何原因呢?从整体来看,山体尽量在檐下墙角或依墙、抱墙、贴墙而走,利用的是本来无用的空间。

细节上也能看出一些“藏”的手法。一藏水,山头挑空,下腹有洞,洞与池相连,水自洞中出,仿佛无限幽深。

二藏路,山靠墙而立,自北侧池边石块向西南渐高,直升至半腰前墙后,粗看为山坡,细看实为上山蹬道;西墙壁上,几块石片贴壁而上,薄薄不足十公分,与前山相应,形成高远的山意;蹬道险而窄而崎岖,小心抬足,两侧山石相错,倒有点如在山中行的意思。

三藏阶,山南之余脉在南轩门口,浅浅两石,踏之则进轩,既与山为一体,又具踏阶功能。扬州叠石名家方惠懂我,将我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功能上的需求,和谐而又艺术化地实现。

旨趣的明与暗。我的名字叫“红梅”,遂以“梅”为屋名,以“梅”做文章,以“梅”寓心意。小院青砖地坪偏中处,有一方以青瓦勾线、黑白红三色卵石填色的红蕊白梅花一枚,可称之为梅庐的标志。西南角的梅花窗、窗外的老梅树,以及南北房屋对院而开的满墙海棠冰裂纹门窗,都是在点“梅”的主题。

梅花树下有用百年老砖雕琢的小篆体“疏影”二字,取自宋代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做一株不合潮流遗世独立的清逸梅花,是我一生的功课。

院中其他花木皆重姿态,紫薇花斜干横飘,凌霄花檐上纷披,三五细竹临风摇曳,一丛芭蕉雨打清音,均疏朗有致。阔大的花窗似隔非隔,延景入室,拥景入怀,使人坐室内亦有尘外之想,空间的互借使人胸襟开阔。


窗外有老梅花一株,屋内有“梅语”琴一床,闲时挑几声“老梅花”(广陵琴派的《梅花三弄》挺拔劲健,尤能表达梅花冲寒怒放的精神,业内约定俗成“老梅花”),空气中便似有几分淡雅的梅香。

总而言之,梅庐很小,造园子实在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大多数喜爱园林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地方来圆梦。希望梅庐作为一个例子,给小庭院建造者提供一点借鉴:只要愿意花心思,小地方也能做出大文章,有限空间也可以无限意蕴,所谓“小中见大”是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