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帐篷价格联盟

麻醉副高考试知识点汇总,大家一起加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麻醉副高考试知识点汇总-疼痛分章

一.枕后神经痛:

概述

枕神经痛是指后头部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后枕部和颈部的感觉是由第1.2.3对颈神经支配,第2颈神经后支构成枕大神经,自乳突和第1颈椎后面中点连线的正中处由深组织浅出,分布于后枕部相当于两侧外耳道经头颈连线以后的部分。第3颈神经前支构成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廓上部和枕外侧的皮肤,耳大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廓下部前、后面、腮腺表面及下颌角。当三条神经受累时,可引起后枕部和颈部疼痛,并常以神经痛形式出现。因第1颈神经后根一般发育很小,故上颈段脊神经疾病引起的后枕及颈部疼痛统称称为枕神经痛。

本病大多发生于成年人,一部分患者有较明确的病因:

1.某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或鼻咽部存在感染病灶,或受凉受潮后,可引起枕神经发生炎症病变而引起疼痛。

2.大多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枕神经水肿、变性或脱髓鞘病变而导致枕神经痛。①颈椎疾病:是较常见的原因,可能与增生的骨质压迫上颈段神经有关,上颈椎结核、类风湿脊椎炎或转移癌偶尔也可引起。②椎管疾病:上颈段脊髓肿瘤、粘连性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等可引起颈枕部疼痛。③寰枕部畸形:颅底陷入症、寰枕关节融合、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枕大孔狭窄等,主要是对上颈段脊神经等压迫牵扯所致。④后颅窝病变:如后颅窝肿瘤、后颅窝蛛网膜炎等亦可引起枕部及颈部疼痛。⑤损伤:枕下关节韧带损伤、寰椎前后弓骨折、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及颈部软组织损伤等。⑥全身性疾病:糖尿病、风湿病、疟疾、尿毒症、动脉硬化、有机磷中毒、长期饮酒等可引起枕神经退行病变。

临床表现

枕神经痛是枕骨下和后头部的疼痛,也可自发性也可因头颈部的动作、喷嚏、咳嗽等而诱发,发作时患者常保持头部不动,呈轻度前倾和侧倾。疼痛常为持续性,也可阵发性加剧,但在发作间歇期枕部可有钝痛。疼痛始自枕骨下区,向后头皮放射,可因压迫枕神经而加剧。疼痛严重时可伴有眼球后痛。可有偏头痛样症状或出现丛集性头痛的自律症状。相当一部分肌紧张头痛患者的头痛也位于相似的区域。检查时可找到枕神经的压痛点。枕大神经的压痛点位于乳突与第1颈椎后面连线中点(风池穴),枕小神经的压痛点位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的后上缘(翳明穴)。当按压这些部位时,患者可感到剧烈的疼痛,疼痛并可沿着神经分布扩散。枕部的皮肤常有感觉减退或触觉感痛。

诊断要点

枕神经痛的诊断要点如下:

1.患者具有上述的疼痛特征。

2.神经支配区痛觉减退。

3.检查时,在所累及神经和同侧第2.3颈椎横突处有压痛及放射痛。

4.头颈部动作可为诱因。

5.枕神经阻滞后疼痛消失。

枕神经必须与源于寰枢椎关节或上椎突关节,或从颈肌附着点的点所致的枕部疼痛相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病因治疗 对于有结构损害基础的患者,应尽可能进行病因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和解除压迫,针对流感各种感染进行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

1.镇痛药物:如卡马西平、布洛芬、苯妥英钠等。卡马西平主要是由于阻滞突触传递而起作用,用量为100mg/次,每日3次,宜从小量开始。苯妥英钠0.1g/次,每日3次,此药在未应用卡马西平之前,曾被认为是枕神经痛得首选药,其药理作用与卡马西平相似。

2.神经营养剂:大量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具有镇痛作用,可促进神经的修复,可应用维生素B1100mg +维生素B12500μg~100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

3.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减轻神经水肿及止痛的作用。地塞米松1.5mg/d,泼尼松15~30mg/d,可应用5天~7天。

(三)局部理疗 急性期可采用间动电流、超短波、紫外线或普鲁卡因离子透入;慢性期宜采用超短波、短波透热或碘离子透入等。

(四)针刺治疗 常用穴位有风池、翳明、后溪、合谷、外关、太冲、昆仑等。

(五)神经阻滞治疗 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行局部神经阻滞疗法。

1.枕大、枕小神经阻滞:枕大神经阻滞穿刺点在患侧乳突与第2颈椎脊突之间连线中点处或枕骨后隆起的外下方2.5cm处,该处常有压痛。穿刺针针尖避开枕动脉,在穿刺点刺入皮下,然后使穿刺针针尖朝上大约45°角缓慢推进,患者出现放射痛时,可注入1%利多卡因2 ml~3ml。待麻木后亦注入神经破坏药1ml~2ml。枕小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在枕大神经阻滞穿刺点外2.5cm处。对于有炎症因素的可在局麻药中加入糖皮质激素,也可加入维生素B族。对于反复阻滞无效者,可考虑应用神经破坏药,如无水乙醇或10%~15%苯酚甘油阻滞。

2.C2~C 4椎间孔阻滞术:可逆性阻滞,用药同上,每个部位不超过4ml,多部位阻滞时药量酌减,避免双侧同时阻滞。治疗最好在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进行,更加准确和安全。

(六)手术治疗 对于个别疼痛严重患者,阻滞治疗的效果不持久者,亦可考虑行枕大或枕小神经等周围神经干筋膜下切除术。


枕大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枕大神经为感觉神经。它是所有脊神经中惟一未经椎间孔出椎管的脊神经后支,是后支中最为粗大的皮支。它由颈2脊神经节分出后,经颈1、2椎间沿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过头下斜肌外缘,布于颅人字缝附近的顶枕部皮肤(图7-5-2)。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初次治疗者宜取俯卧位,已多次治疗者坐位即可。头中立位略前屈。

2.穿刺点 枕外隆凸的中点向患侧乳突旁开2.5cm上项线上,枕动脉搏动内侧做标记。上项线为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背向上的弧形线,为斜方肌上止点。

3.方法 用脱脂效果好的碘酒、乙醇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先在标记穿刺点触摸枕动脉,在搏动明显处内侧垂直缓慢进针,出现放射痛后,即为刺中枕大神经或迫近神经。若针尖已抵颅骨仍无放射痛,则退针至皮下,调整针尖方向稍向左右呈扇形试刺,直至出现放射痛。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回吸无血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1~2ml。放射痛消失后,进针抵颅骨骨面,回吸无血后,边退针边注药1~2ml。神经毁损术,则应在枕大神经穿刺成功、注射局麻药后,固定针头,待麻木感出现后,注入神经破坏药1~2ml(图7-5-3)。

(三)适应证

1.枕神经痛 疼痛自后头部、枕项部开始向颈、下颌和耳后放射,似颅面痛,触及头皮表面和毛发可诱发疼痛。

2.颈源性头痛 顽固性颈源性头痛多由椎管内骨性异常,神经根被卡压所致。应考虑手术治疗。对有“禁忌证”或手术危险性大者,可行毁损阻滞或行射频热凝术。

枕小神经阻滞术

(一)应用解剖

枕小神经也是感觉神经,为颈浅丛的分支,由颈2脊神经的前支纤维构成。自胸锁乳突肌后缘浅出后,沿该肌后缘向后上方行至枕部,分布于枕外侧部、乳突及耳郭背面上1/3皮肤。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同本节枕大神经阻滞体位。

2.穿刺点 在枕大神经外2.5cm处,上项线上。

3.方法 皮肤消毒同枕大神经阻滞术。穿刺前先在标记点处扪摸压迫,以寻找痛性条索或明显的压痛点,有放射感者则可精确定位。在定位点处垂直进针,触到枕小神经出现放射痛后,回吸无异常,注入1%利多卡因l~2ml,待放射痛消失后,针尖抵颅骨面,回吸无血后边退针边注药1~2ml。若行神经毁损术,方法同枕大神经毁损术(图7-5-3)。

(三)适应证

急性项枕部神经痛、肌紧张性头痛、外伤性颈部综合征。

(四)并发症

鲜有特殊并发症。穿刺针孔出血和局麻药吸收后眩晕是阻滞后常见表现,前者须认真压迫,后者稍休息即可自行缓解。

二.        疼痛的测量方法和评估

1 视觉模拟量表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通常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粗直线,两端分别写上无痛(0)和剧烈疼痛(10)字样。
2 语言评价量表
语言评价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是将疼痛测量尺与口述描绘评分法相结合而成。其特点是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等通过测量尺图形来表达,使病人更容易理解和使用。VRS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和极重度痛来表示。口述描绘评分法有4级评分、5级评分、6级评分、12级评分和15级评分等。各种口述描绘评分法均是根据疼痛的程度,采用从无痛到最严重疼痛的词汇表述。其中以4级评分或5级语言评分较简便、实用。
3 数字评价量表
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是将VAS改用数字在表上表示,疼痛程度用。0到10这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l0表示最痛。被测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在其中一个数作记号。
4 疼痛问卷表
a 麦吉儿疼痛问卷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McGill疼痛问卷包括4类20组疼痛描述词,从感觉、情感、评价和其他相关类四个方面因素以及现时疼痛强度进行较全面的评价。每组词按疼痛程度递增的顺序排列,其中,1~10组为感觉类(sensory),11~15组为情感类(affeetive),16组为评价类(evaluation),17~20组为其他相关类(miacellaneous)。被测者在每一组词中选一个与自己痛觉程度相同的词。根据被测者所选的词在组中位置可得出一个相应数值(序号数),所有选出的词的数值之和为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PRI可以求出四类的总和,也可以分别计算。
b.简化的麦吉儿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SFMPQ是在MPQ基础上简化而来。由11个感觉类和4个情感类的描述词以及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tty,PPl)和VAS组成。所有描述词均用0—3表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和重度痛。由此分类求出PRI或总的PRI。


三.  为了便于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有多种不同标准的疼痛分类方法。
http://www.dxy.cn/bbs/thread/12976427  

一、根据病因分类
(一)外伤性疼痛:有明确的机械性创伤和物理性创伤病史,包括术后急性疼痛。此类疼痛一般多表现为开始比较剧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疼痛减轻。
(二)病理性疼痛:分为炎性疼痛和缺血性疼痛。
(三)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四)神经源性疼痛。
(五)组织、器官畸形引起的疼痛。
(六)心理性疼痛。
(七)复合因素引起的疼痛。
二、根据病程分类
(一)短暂性疼痛:呈一过性疼痛发作。
(二)急性疼痛:与损伤有关的短时间疼痛。
(三)慢性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间断性发作。
三、根据疼痛程度分类
(一)微痛:常与其他感觉如痒、麻、酸、沉等症状同时出现,大多不被患者重视。
(二)轻痛:疼痛局限且轻微。
(三)甚痛:疼痛较显著,患者要求止痛治疗。
(四)剧痛:疼痛难忍,痛反应剧烈,多需立即处理。

四、疼痛的临床综合分类
临床综合分类方法是以解剖部位为基础,并包含疼痛涉及的器官、病因、病理和诊断名称,在临床上较为常用。
(一)头痛:
1.颈源性头痛;
2.紧张性头痛;
3.偏头痛:先兆型头痛、非先兆型头痛;
4.丛集性头痛;
5.损伤性头痛;
6.血管源性头痛;
7.颅压异常性头痛;
8.炎性头痛;
9.外伤后头痛。
(二)颌面部痛:
1.三叉神经及其分支痛;
2.舌咽神经痛;
3.耳部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
4.面部器官源性疼痛。
(三)项枕部疼痛:
1.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耳大神经痛、枕后神经痛;
2.乳突痛、乳突炎;
3.颈项部肌筋膜痛。
(四)颈肩痛:
1.颈椎关节病;
2.颈肩综合征;
3.寰枕畸形、颈肋等;
4.甲状腺疾病;
5.喉、咽病变;
6.颈部淋巴结病变;
7.肩周炎。
(五)上肢痛:
1.上肢血管性疼痛:雷诺氏病、大动脉炎;
2.肱骨外上髁炎;
3.腕管综合征;
4.前斜角肌综合征;
5.胸廓出口综合征。
(六)胸部痛:
1. 肋间神经痛;
2.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
3.胸部外伤、肋骨骨折;
4.乳腺疾病;
5.胸内脏器疾患。
(七)腹痛:
1.腹壁外伤性疼痛;
2.壁静脉炎;
3.腹壁疝及嵌顿;
4.腹内脏器疾病:穿孔、炎症、缺血、阻塞、痉挛、肿瘤等。
(八)腰腿痛:腰部疾病除了表现腰痛外,往往还表现有下肢痛。反之,下肢疾病除了表现下肢疼痛之外,也可出现腰部疼痛。
1.脊柱外伤、骨折、炎症;
2.脊柱退行性病变;
3.脊柱先天性畸形;
4.脊柱肿瘤;
5.下肢缺血性疼痛、脉管炎、动脉栓塞等;
6.下肢末梢神经炎;
7.痛风;
8.免疫性疾病:风湿、类风湿;
9.软组织疾病:损伤、炎症等;
10.其他。
五、根据疼痛的部位、发生原因和性质分类
(一)末梢性疼痛:
1.浅表痛:疼痛大多剧烈,定位准确,呈局限性,如刀割、针刺样。
2.深部痛:常表现为灼痛,定位不十分准确,多发生在内脏、关节、胸、腹膜等部位受刺激所致。
3.牵涉痛:指从疼痛刺激部位扩散至其他部位而呈现的疼痛,如:胆囊炎表现右肩痛,心肌梗塞表现左肩痛等。
(二)中枢性疼痛,由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层发出的刺激而引起的疼痛,一般神经阻滞无效,常需作用于大脑皮层的麻醉性镇痛药方能有效。
(三)心理性疼痛:无明确的病变和组织损害而患者感到有顽固性疼痛,并受精神因素影响。

难治性疼痛(Refactory Pain):  主要包括顽固性的腰背痛、颈肩痛,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 、幻肢痛 、肩丛神经损伤后疼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所致疼痛 、中枢痛 、带状疱疹后遗症 疼痛、内脏痛 、癌性疼痛 。


五. Horner综合征,所谓霍纳氏综合症

指的是植物神经主要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损伤等引起的特征性的一群眼部症状。颈部交感神经径路的任何一段受损都可发生本病。而由第1胸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者极为少见。
当下丘脑,脑干,脊髓,颈8至胸2脊髓前根,颈上神经节,至虹膜的颈内动脉鞘以及上眼睑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损害时在病变同侧出现的由眼睑下垂,瞳孔缩小与半侧面部不出汗各种组合形成的综合征.
中枢性病变(例如脑干缺血,脊髓空洞症)阻断的是从下丘脑至上胸段脊髓(颈8~胸2)之间的交感神经纤维,交感神经纤维在上胸段脊髓处走出脊髓.周围性病变(例如,Pancoast肿瘤,颈部淋巴结病变,颈椎与头颅外伤)损害的是颈交感神经链,颈上神经节或附在颈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丛.在先天性霍纳征中,虹膜一直不起色素沉着,始终保持蓝灰色.
【原因】
1.本病几乎都是因颈部外伤致使颈部交感神经节受损引起的。
2.颈部手术过程中,医源性的偶然损伤颈部交感神经及脊髓中的交感神经束。
3.臂丛神经、颈部交感神经节、前纵隔窦、脊髓以及丘脑下部等部位发生肿瘤也被认为是导致本病的原因。
【症状】
1.单侧性缩瞳(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裂狭小)及眼球内陷是本病的三个特征性症状。
2.可见到瞬膜松弛、突出。有时在固定位置覆盖半个眼球。
3.眼睑闭合能力和瞳孔对光反射能力仍保持,但如果闭合不全可出现角膜干燥。
4.病猫上眼睑上举,睁眼费力。因眼睑下垂而出现内翻时,流泪不止。结膜血管的扩张不确定。
【诊断】
1.根据缩瞳、眼睑下垂及眼球内陷三大主症及临床经过即可做出诊断。
2.病灶如果存在于颈上神经节至眼球的径路上,治疗可以收到满意效果。此时给予1~2%肾上腺素,如见到散瞳,说明病变位于颈上神经节至末梢神经的径路上(末梢性霍纳氏综合征)。
3.如是中枢性霍纳氏综合征,因残存的节后神经纤维持续产生少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瞳孔给予1~2%肾上腺素不发生反应。
4.本病需与虹膜炎进行鉴别。如是虹膜炎,会出现特殊的疼痛、虹膜淤血及怕光。而霍纳氏综合征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治疗】
1.只是末梢性霍纳氏综合征时才有希望治愈。治疗方法不论症状怎样,只是局部给予1~2%肾上腺素即可,每日点眼3次。
2.眼睑下垂、缩瞳和瞬膜突出等症状虽可快速缓解,但交感神经恢复的4~5周里要连续给药,如是外伤引起者,改善症状需要6周~3个月的时间。


麻醉副高考试知识点汇总-重症监护分章

一.PCWP

缺血性心脏病的麻醉要点:

心肌缺血最早、最敏感的体征是二维超声心动图如TEE可检出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PCWP是心肌缺血早期、敏感的指标但是其敏感性与特异性不如ECG和TEE。

肺动脉楔压(英文缩略简称PCWP)

1、肺动脉楔压的概念:

肺动脉楔压(PCWP),也称肺毛细血管楔压,是临床上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监测指标。

2、测量方法:

肺动脉楔压测量方法通常是应用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经血流漂浮并楔嵌到肺小动脉部位,阻断该处的前向血流,此时导管头端所测得的压力即是肺动脉楔压(PCWP)。

当肺小动脉被楔嵌堵塞后,堵塞的肺小动脉段及与其相对应的肺小静脉段内的血液即停滞,成为静态血流柱,其内压力相等。由于大的肺静脉血流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故PCWP等于肺静脉压即左房压。

3、肺动脉楔压的临床意义:

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房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房功能。

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降低,则提示应补充血容量。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升高,提示左心衰竭或肺水肿。

当我们在临床发现肺水肿病人时,首先就是要判断该肺水肿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肺水肿,还是肺损伤引起的肺水肿,这时最佳的检查就是测量PCWP,因为PCWP可反映肺静脉压力,进而可以推测左房压和左室舒张末压,如果PCWP小于12cmH2O,则ARDS可能性大,如果大于16cmH2O,应该就是急性左心衰了。(过量输液引起的肺水肿和抽胸水过多引起的复张性肺水肿不在此列,它们鉴别起来并不难。)但其实,ARDS由于肺部的病变,会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它与PCWP并无直接的联系。

肺动脉楔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是反映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正常值为1.60~2.40kPa (12~18mmHg)。

当其值>2.67kPa(20mmHg)时,说明左心功能轻度减退,但应限液治疗;

>3.33~4.0kPa(25~30mmHg)时,提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有肺水肿发生的可能;

其值<1.07kPa(8mmHg)时,伴心输出量的降低,周围循环障碍,说明血容量不足。

临床多维持在1.60~2.40kPa (12~18mmHg)范围内。

四。电复律与电除颤

除颤 :defibrilation

两者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

电复律 :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 用同步

除颤 :心室颤动(与扑动) 可以用非同步

电复律与除颤必备的两个条件:

1、窦房结功能必须正常; 2、能量要足够,心肌纤维要全部除极

同步电复律:脉冲电流应落在R波的下降支上;如落在T波顶峰前20~30ms以内的易损期上,易诱发心室颤动

非同步除颤、:任何时间放电,消除心室颤动

除颤和电复律电流:是将60HZ的交流电转变为4~7kVd的高压直流电,储存于16~32UF的电容中,在2~4ms以内向心脏放电,功率可达360~400焦耳

电复律禁忌症:房颤未用洋地黄治疗、心室率小于50~60次/分、或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房颤、左房巨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颤或房扑,以及风湿活动不能控制、或低血钾房颤患者

同步电复律的使用方法:

⑴前先用洋地黄控制心率(直止复律前1-2天停用),同时服用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以防复律后心律失常复发。

⑵复律当天禁食

⑶监测心电图和血压

⑷适当应用异丙酚、依托眯酯等麻醉药

⑸方式 房颤、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采用同步复律

⑹能量 : 体外复律100-150J(房扑 25-50J),以后每次增加50-100J

⑺电极放置:负极(Apex)放于心尖区,正极(Stenal)放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⑻采用同步放电,重复进行时,每次间隔3分钟以上,3~4次为限,最大能量<300~400焦耳

除颤使用方法:

⑴除颤器要经常检查,充足电池以备急用,胸内除颤电极板需消毒(分成人与小儿)

⑵测试:将除颤器充电50ms,先机内放电,指针回到零点,说明机器正常,一些机器也可以在电极板中间夹一块肥皂进行放电测试

⑶电极板的放置:基本同复律相同,胸内除颤电极板要压在心脏左右两侧

⑷能量:从小开始,胸外100-300J,小儿2J/kg,胸内10-30J,小儿5-20J

并发症:局部红癍、疼痛、心律失常、血栓脱落引起栓塞等

双相波除颤:美国心脏病协会支持首次除颤采用低能量(150J),不逐级增加的双相波除颤方法,有安全、有效、除颤后复法率低的特点。

CPR

指南下载网站: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vol122/18_suppl_3/

[转]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公布了期待已久的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本次指南主体结构与2005指南基本相似,本人最关心的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早期识别与呼叫;(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内容过多,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进论坛参与及学习。


*欢迎关注“麻醉考试助手”  微信号:xqnmz_exam 

*您可点击右上角按钮“关注官方账号”和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